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二、研究的理论与与实践价值 | 第9-10页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一、本科 | 第10页 |
二、新建本科院校 | 第10-11页 |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 | 第11页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国内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4-16页 |
一、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4-15页 |
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三、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第一节 高等教育分类理论 | 第16-18页 |
一、伯顿·克拉克的“院校分工”理论。 | 第16-17页 |
二、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分层理论”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国内外高等教育分类法及分类政策 | 第18-20页 |
一、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 | 第18-19页 |
二、高等教育机构分类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国内外应用型本科比较借鉴 | 第20-27页 |
第一节 国外应用型本科教育经验介绍 | 第20-23页 |
一、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 | 第20-21页 |
二、瑞士应用科技大学 | 第21-23页 |
第二节 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经验介绍 | 第23-25页 |
一、南京工程学院 | 第23-24页 |
二、黑龙江东方学院 | 第24-25页 |
第三节 国内外应用型大学经验启示 | 第25-27页 |
一、准确定位 | 第25页 |
二、构建以专业教育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 第25页 |
三、应用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 第25页 |
四、地方、企业、学校三方合作 | 第25-27页 |
第四章 江西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现状 | 第27-33页 |
第一节 江西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设置进度与科类结构分析 | 第27-28页 |
一、江西省新建本科院校设置进度 | 第27-28页 |
二、江西省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类结构分析 | 第28页 |
第二节 江西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分析 | 第28-33页 |
一、各学院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 第29-31页 |
二、宜春市、新余市、萍乡市产业分布情况 | 第31页 |
三、各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率 | 第31-33页 |
第五章 江西省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案例分析——新余学院 | 第33-43页 |
第一节 新余学院转型发展实践与分析 | 第33-34页 |
一、新余学院转型发展目标 | 第33页 |
二、新余学院转型发展的举措与成效 | 第33-34页 |
第二节 新余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转型发展调查 | 第34-43页 |
一、转型发展目标 | 第35页 |
二、转型发展思路 | 第35页 |
三、新余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转型具体建设内容 | 第35-43页 |
第六章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 第43-48页 |
第一节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43-45页 |
一、教育价值观念固化 | 第43页 |
二、新建本科院校设置过快、特色化程度不高 | 第43-44页 |
三、现有教学资源不足 | 第44页 |
四、产学研合作不够深入 | 第44-45页 |
第二节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建议 | 第45-48页 |
一、政府层面的引导与支持 | 第45-46页 |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