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保护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

中国碳排放强度变化的结构效应及关键供给关系分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8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7页
        1.1.1 碳排放引发的全球气候问题第10-12页
        1.1.2 碳排放的历史增长趋势及现状第12-17页
            1.1.2.1 全球碳排放的历史增长趋势第12-15页
            1.1.2.2 我国碳排放的历史增长趋势第15-17页
    1.2 全球碳减排现状第17-23页
        1.2.1 国外碳减排现状第17-22页
            1.2.1.1 美国减排措施与现状第18-19页
            1.2.1.2 欧盟减排措施与现状第19-20页
            1.2.1.3 日本减排措施与现状第20-22页
        1.2.2 我国碳减排现状第22-23页
    1.3 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点第23-28页
        1.3.1 研究内容第23-25页
        1.3.2 研究技术路线图第25-27页
        1.3.3 主要创新点第27-28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28-50页
    2.1 投入-产出模型相关研究综述第28-40页
        2.1.1 国家及地区层面投入-产出相关研究综述第28-34页
            2.1.1.1 基于投入-产出框架贸易相关能源环境研究综述第28-31页
            2.1.1.2 基于投入-产出框架区域内研究综述第31-34页
        2.1.2 行业层面投入-产出相关研究综述第34-40页
            2.1.2.1 生产部门相关投入-产出相关研究综述第34-39页
            2.1.2.2 居民业相关投入-产出相关研究综述第39-40页
    2.2 分解分析在能源环境领域研究综述第40-45页
        2.2.1 指数分解分析在能源环境领域研究综述第41-42页
        2.2.2 结构分解分析在能源环境领域研究综述第42-45页
    2.3 其他方法在能源环境领域研究综述第45-47页
    2.4 文献评述第47-50页
第3章 中国能源消费强度及结构现状分析第50-66页
    3.1 数据来源第50-51页
    3.2 中国行业维度能源消费结构现状分析第51-62页
        3.2.1 中国化石能源行业维度消费结构现状分析第51-59页
            3.2.1.1 中国行业维度煤炭消费结构分析第51-54页
            3.2.1.2 中国行业维度油品消费结构分析第54-57页
            3.2.1.3 中国行业维度天然气消费结构分析第57-59页
        3.2.2 中国行业维度电力消费结构现状分析第59-62页
    3.3 中国能源强度现状分析第62-64页
    3.4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第4章 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分析第66-84页
    4.1 研究方法第66-69页
        4.1.1 分解分析方法第66-67页
        4.1.2 结构分解分析第67-69页
    4.2 模型构建及基本假设第69-74页
        4.2.1 基本假设第69-71页
        4.2.2 模型构建第71-74页
    4.3 数据来源第74-77页
    4.4 实证结果分析第77-82页
        4.4.1 中国总CO_2排放强度变化趋势分析第77-79页
        4.4.2 中国总CO_2排放强度单期影响因素分析第79-81页
        4.4.3 中国总CO_2排放强度多期影响因素分析第81-82页
    4.5 本章小结第82-84页
第5章 中国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归因分析第84-100页
    5.1 研究方法第84-85页
    5.2 模型构建第85-90页
    5.3 实证结果分析第90-98页
        5.3.1 能源强度效应单期归因分析结果第90-92页
        5.3.2 国内生产结构效应单期归因分析结果第92-96页
        5.3.3 能源强度效应及国内生产结构效应多期归因结果第96-98页
    5.4 本章小结第98-100页
第6章 行业碳排放强度敏感性分析第100-122页
    6.1 研究方法第100-103页
    6.2 模型构建及基本假设第103-107页
        6.2.1 基本假设第103-104页
        6.2.2 需求驱动型模型构建第104-106页
        6.2.3 供给驱动型模型构建第106-107页
    6.3 数据来源第107-108页
    6.4 实证结果分析第108-120页
        6.4.1 需求驱动型敏感性分析结果第109-113页
        6.4.2 供给驱动型敏感性分析结果第113-117页
        6.4.3 关键供给关系分析第117-120页
    6.5 本章小结第120-122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22-126页
    7.1 研究结论第122-124页
    7.2 研究展望第124-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42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42-144页
致谢第144-145页

论文共1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三氟重氮乙烷合成砌块构建含三氟甲基氮杂环及胺类化合物的反应研究
下一篇:过渡金属氧化物基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容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