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7页 |
1.1 引言 | 第19-22页 |
1.1.1 小蠹虫的种类与分布 | 第19-20页 |
1.1.2 云南松三种切梢小蠹的危害现状与当前防控措施 | 第20-22页 |
1.2 三种切梢小蠹的生物学习性和雌雄虫区别方法 | 第22-23页 |
1.2.1 生物学习性及形态 | 第22-23页 |
1.2.2 小蠹雌雄虫区别方法 | 第23页 |
1.3 小蠹虫信息化学物质的研究综述 | 第23-34页 |
1.3.1 信息化学物质的概念和分类 | 第23-26页 |
1.3.2 小蠹虫信息化学物质的研究概况 | 第26-33页 |
1.3.3 信息化学物质在小蠹虫防控中的应用 | 第33-34页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34-35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34-3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35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5-36页 |
1.6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第36-37页 |
第二章 三种切梢小蠹蛀梢蛀干习性的补充及其雌雄虫区分的简易方法 | 第37-47页 |
2.1 试验地概况 | 第37-38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2.2.1 虫源的采集 | 第38-39页 |
2.2.2 形态观察和统计 | 第39页 |
2.3 结果 | 第39-45页 |
2.3.1 母坑道中小蠹的数量和比例 | 第39-40页 |
2.3.2 蛀梢小蠹的数量和比例 | 第40页 |
2.3.3 不同长度母坑道内小蠹在树干的分布 | 第40-43页 |
2.3.4 母孔道小于 1.5cm且有两头小蠹的统计结果 | 第43页 |
2.3.5 区分雌雄虫的简易方法 | 第43-45页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45-47页 |
第三章 三种切梢小蠹成虫触角形态和感器超微结构研究 | 第47-6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3.1.1 试验昆虫 | 第47-48页 |
3.1.2 扫描电镜处理方法 | 第48页 |
3.1.3 透射电镜处理方法 | 第48页 |
3.1.4 数据分析 | 第48-49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9-61页 |
3.2.1 触角形态 | 第49-53页 |
3.2.2 感器类型 | 第53-59页 |
3.2.3 每种感器的比例 | 第59页 |
3.2.4 两性间感器长度、宽度和数量的比较 | 第59-61页 |
3.2.5 三种切梢小蠹之间感器长度、宽度和数量的比较 | 第61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61-64页 |
第四章 云南松饵木对横坑切梢小蠹的引诱及其挥发物分析 | 第64-76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64-66页 |
4.1.2 挥发物收集与分析 | 第65页 |
4.1.3 数据分析 | 第65-66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6-74页 |
4.2.1 野外诱捕结果 | 第66-68页 |
4.2.2 室内分析结果 | 第68-74页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74-76页 |
第五章 两种切梢小蠹对接虫木段的反应及其挥发物分析 | 第76-92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76-79页 |
5.1.1 供试虫源 | 第76-77页 |
5.1.2 横坑切梢小蠹对不同处理木段反应的测试方法 | 第77-78页 |
5.1.3 云南切梢小蠹对不同处理木段反应的测试方法 | 第78-79页 |
5.1.4 不同处理木段的挥发物的采集和分析 | 第79页 |
5.1.5 数据分析 | 第79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79-90页 |
5.2.1 两种切梢小蠹对不同处理木段的反应 | 第79-85页 |
5.2.2 不同处理木段挥发物的分析 | 第85-90页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90-92页 |
第六章 小蠹后肠挥发物的分析 | 第92-103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92-94页 |
6.1.1 两种切梢小蠹后肠挥发物的提取和分析 | 第92页 |
6.1.2 数据分析 | 第92-94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94-101页 |
6.2.1 横坑切梢小蠹后肠挥发物的分析 | 第94-97页 |
6.2.2 云南切梢小蠹后肠挥发物的分析 | 第97-101页 |
6.3 小结与讨论 | 第101-103页 |
第七章 触角电位测定 | 第103-117页 |
7.1 材料与方法 | 第103-104页 |
7.1.1 样品 | 第103-104页 |
7.1.2 触角 | 第104页 |
7.1.3 剂量反应测试 | 第104页 |
7.1.4 触角电位测试 | 第104页 |
7.2 测试结果 | 第104-115页 |
7.2.1 三种切梢小蠹的剂量反应 | 第104-112页 |
7.2.2 三种切梢小蠹的EAG测试结果 | 第112-115页 |
7.3 小结与讨论 | 第115-117页 |
第八章 野外生物测定 | 第117-133页 |
8.1 材料与方法 | 第117-122页 |
8.1.1 2010年12月和2011年 1 月野外测试 | 第117-119页 |
8.1.2 2011年12月野外测试 | 第119-120页 |
8.1.3 数据分析 | 第120-122页 |
8.2 结果分析 | 第122-131页 |
8.2.1 2010年12月玉溪北山林场试验 | 第122-124页 |
8.2.2 2011年1月曲靖大梨树村公益林试验 | 第124-126页 |
8.2.3 2011年12月玉溪北山林场试验 | 第126-128页 |
8.2.4 2011年12月曲靖大梨树村公益林试验 | 第128-131页 |
8.3 小结与讨论 | 第131-133页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33-140页 |
9.1 结论 | 第133-135页 |
9.2 讨论 | 第135-139页 |
9.3 展望 | 第139-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9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149-150页 |
致谢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