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男排竞技水平与后备人才培养之关联性研究
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目录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1 概述 | 第9-14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2.3 文献综述总结 | 第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3.1 文献资料法 | 第12-13页 |
1.3.2 逻辑推理分析法 | 第13页 |
1.3.3 数理统计分析法 | 第13-14页 |
2. 我国男排发展现状分析 | 第14-23页 |
2.1 中国男排发展历程 | 第14-17页 |
2.1.1 组建阶段(50 年代) | 第14页 |
2.1.2 发展阶段(60 年代) | 第14-15页 |
2.1.3 恢复阶段(文化大革命后) | 第15页 |
2.1.4 进入正轨阶段(80 年代后) | 第15-16页 |
2.1.5 新时期阶段(2000 年后) | 第16-17页 |
2.2 中国男排队员现状分析 | 第17-18页 |
2.3 国内男排联赛发展现状 | 第18-23页 |
2.3.1 国内男排联赛概述 | 第18页 |
2.3.2 男排联赛参赛队伍介绍 | 第18-20页 |
2.3.3 联赛各队实力分析 | 第20-23页 |
3.中国男排竞技水平分析 | 第23-30页 |
3.1 技战术水平分析 | 第23-26页 |
3.1.1 北京奥运会前技战术水平分析 | 第23-25页 |
3.1.2 北京奥运会后技战术水平分析 | 第25-26页 |
3.2 大赛经验分析 | 第26-30页 |
3.2.1 模拟大赛目的 | 第26-27页 |
3.2.2 模拟国际比赛的标准 | 第27页 |
3.2.3 新馆新球新体验 | 第27-28页 |
3.2.4 按照大赛安保严密安检 | 第28-30页 |
4 后备人才对男排竞技水平的关联度分析 | 第30-37页 |
4.1 我国男排后备人才管理体制 | 第30-31页 |
4.2. 选材的不合理 | 第31-33页 |
4.2.1 为了快出成绩而拔苗助长 | 第32页 |
4.2.2 选材的片面化 | 第32页 |
4.2.3 选材未考虑到心理素质 | 第32-33页 |
4.3 后备人才培养与男排竞技水平的关联性 | 第33-37页 |
4.3.1 二者成正相关关系 | 第33-34页 |
4.3.2 校园成为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基地 | 第34-35页 |
4.3.3 案例:北航男排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 第35-37页 |
5 男排后备人才培养建议 | 第37-44页 |
5.1 创造良好排球环境 | 第37-39页 |
5.1.1 创造良好的排球政治环境 | 第37页 |
5.1.2 创造良好的教练团队环境 | 第37-38页 |
5.1.3 创造良好的媒体环境 | 第38页 |
5.1.4 创造良好的球迷环境 | 第38-39页 |
5.2 办好国内联赛 | 第39-40页 |
5.3 调整选材制度与标准 | 第40-42页 |
5.3.1 考虑遗传因素排球运动员的选材 | 第40-41页 |
5.3.2 符合生长发育规律运动员科学选材 | 第41页 |
5.3.3 心理素质选材 | 第41-42页 |
5.4 提高排球人口数量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