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车白车身结构有限元分析及优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2.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轿车白车身结构有限元分析的发展历史 | 第11-12页 |
1.4 轿车白车身结构有限元分析的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1.4.1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2页 |
1.4.2 国内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轿车白车身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15-25页 |
2.1 引言 | 第15页 |
2.2 有限元法基本原理 | 第15-17页 |
2.2.1 有限元法基本概念 | 第15页 |
2.2.2 有限元法分析步骤 | 第15-17页 |
2.3 车身结构有限元建模基本过程 | 第17-24页 |
2.3.1 几何模型的简化 | 第17-19页 |
2.3.2 抽取中面 | 第19页 |
2.3.3 几何清理 | 第19页 |
2.3.4 单元类型的选取 | 第19-20页 |
2.3.5 单元数目的控制 | 第20页 |
2.3.6 单元质量的检查与修正 | 第20-21页 |
2.3.7 材料属性的定义 | 第21页 |
2.3.8 连接方式的模拟 | 第21-23页 |
2.3.9 有限元模型的装配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轿车白车身结构静态刚度分析 | 第25-48页 |
3.1 引言 | 第25页 |
3.2 轿车车身结构刚度分析意义 | 第25-26页 |
3.3 轿车车身结构刚度评价指标 | 第26-27页 |
3.4 轿车车身结构刚度有限元分析 | 第27-38页 |
3.4.1 轿车车身结构弯曲刚度有限元分析 | 第27-32页 |
3.4.2 轿车车身结构扭转刚度有限元分析 | 第32-38页 |
3.5 轿车车身结构刚度试验分析 | 第38-47页 |
3.5.1 试验准备过程 | 第38-40页 |
3.5.2 弯曲试验加载过程与结果分析 | 第40-43页 |
3.5.3 扭转试验加载过程与结果分析 | 第43-4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轿车白车身结构模态分析 | 第48-62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模态分析理论基础 | 第48-50页 |
4.2.1 模态分析概念 | 第48页 |
4.2.2 模态分析基本原理 | 第48-49页 |
4.2.3 模态分析边界条件的选取 | 第49页 |
4.2.4 模态提取方法 | 第49-50页 |
4.3 车身结构有限元模态分析 | 第50-52页 |
4.3.1 车身结构模态求解结果 | 第50-51页 |
4.3.2 模态求解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4.4 车身结构模态试验 | 第52-61页 |
4.4.1 模态试验简介 | 第52-53页 |
4.4.2 模态试验分析过程 | 第53页 |
4.4.3 试验目的和设备 | 第53-54页 |
4.4.4 模态试验基本过程 | 第54-57页 |
4.4.5 模态试验数据采集 | 第57-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轿车白车身结构优化设计 | 第62-75页 |
5.1 引言 | 第62页 |
5.2 车身结构灵敏度分析 | 第62-70页 |
5.2.1 车身结构灵敏度分析理论基础 | 第62-63页 |
5.2.2 车身结构灵敏度分析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63-64页 |
5.2.3 车身结构灵敏度分析结果 | 第64-70页 |
5.3 车身结构优化设计 | 第70-74页 |
5.3.1 优化设计概述 | 第70页 |
5.3.2 优化设计流程 | 第70-71页 |
5.3.3 优化设计模型的建立 | 第71-72页 |
5.3.4 优化设计结果及评价 | 第72-7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结论 | 第75页 |
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