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14-29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5-17页 |
1.2 概念界定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26页 |
1.2.1 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1.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9-26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6-2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7页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第27-29页 |
2. 社会组织促进劳动力就业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9-42页 |
2.1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 第29-33页 |
2.1.1 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理论 | 第29-30页 |
2.1.2 职位竞争理论 | 第30页 |
2.1.3 激进理论 | 第30-33页 |
2.2 社会资本理论 | 第33-35页 |
2.2.1 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 | 第34页 |
2.2.2 社会资本的测量 | 第34-35页 |
2.3 嵌入理论 | 第35-38页 |
2.3.1 经济人假设 | 第35-36页 |
2.3.2 波兰尼的反驳 | 第36页 |
2.3.3 格兰诺维特的推出 | 第36-38页 |
2.4 资源依赖理论 | 第38-42页 |
3. 社会组织促进劳动力就业的独特地位与作用分析 | 第42-56页 |
3.1 社会组织的作用分析 | 第42-45页 |
3.1.1 社会组织的作用内容 | 第42-43页 |
3.1.2 两类社会组织作用的差异比较 | 第43-45页 |
3.2 我国社会组织促进劳动力就业的现状和发展特点 | 第45-50页 |
3.2.1 社会组织促进劳动力就业的内容现状 | 第45-47页 |
3.2.2 枢纽型社会组织促进劳动力就业的现状 | 第47-49页 |
3.2.3 民间社会组织促进劳动力就业的现状 | 第49-50页 |
3.3 社会组织促进劳动力就业的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 | 第50-54页 |
3.3.1 SWOT分析方法介绍 | 第50-51页 |
3.3.2 社会组织促进劳动力就业的SWOT分析 | 第51-54页 |
3.4 劳动力就业中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三元互动关系的建构 | 第54-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4. 社会组织促进劳动力就业的“H-C”模型 | 第56-69页 |
4.1 社会组织“H-C”模型的提出 | 第56-62页 |
4.1.1 法团主义理论的中国式移植 | 第57-59页 |
4.1.2 “H-C”模型的维度界定 | 第59-60页 |
4.1.3 “H-C”模型在社会组织促进劳动力就业中的引申 | 第60-62页 |
4.2 社会组织促进劳动力就业嵌入模型的提出 | 第62-65页 |
4.2.1 社会组织促进劳动力就业嵌入模型的内容阐述 | 第62-64页 |
4.2.2 社会组织促进劳动力就业嵌入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 第64-65页 |
4.3 社会组织促进劳动力就业“H-C”嵌入模型的目标侧重 | 第65-66页 |
4.4 社会组织促进劳动力就业“H-C”嵌入模型的考量因素 | 第66-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5. 社会组织促进劳动力就业“H-C”模型的关键控点一 主体构成 | 第69-79页 |
5.1 社会组织嵌入主体的类型选择 | 第69-72页 |
5.1.1 枢纽型社会组织 | 第69-71页 |
5.1.2 民间社会组织 | 第71-72页 |
5.2 社会组织嵌入主体的机构设置 | 第72-73页 |
5.2.1 枢纽型社会组织机构设置 | 第72-73页 |
5.2.2 民间社会组织机构设置 | 第73页 |
5.3 社会组织嵌入主体的能力构成 | 第73-76页 |
5.3.1 社会组织能力构成 | 第74-75页 |
5.3.2 枢纽型与民间社会组织能力构成的分类差异 | 第75-76页 |
5.4 “H-C”模型下社会组织嵌入主体的能力建设 | 第76-7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6. 社会组织促进劳动力就业“H-C”模型的关键控点二 行为选择 | 第79-89页 |
6.1 直接提供就业 | 第79-82页 |
6.1.1 社区就业 | 第79-80页 |
6.1.2 社会组织就业 | 第80-81页 |
6.1.3 社会创业 | 第81-82页 |
6.2 推动公权支持 | 第82-83页 |
6.2.1 健全法律体系 | 第82-83页 |
6.2.2 政策支持 | 第83页 |
6.2.3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 第83页 |
6.3 提供就业服务 | 第83-86页 |
6.3.1 就业信息提供 | 第84-85页 |
6.3.2 就业维权 | 第85页 |
6.3.3 职业培训 | 第85-86页 |
6.4 构建就业伦理 | 第86-88页 |
6.4.1 社会组织强化社会公关,推动相关法律和制度的出台 | 第87页 |
6.4.2 社会组织强化对市场组织监督 | 第87页 |
6.4.3 社会组织加强文化建设和伦理引导 | 第87-8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7. 案例剖析 “H-C”模型视角下湖北省社会组织促进青年创业就业分析 | 第89-102页 |
7.1 实践探索 湖北省社会组织促进青年创业就业的现状 | 第89-94页 |
7.1.1 湖北省社会组织促进青年创业就业整体状况 | 第89-92页 |
7.1.2 湖北省青年创业就业促进中心发展状况 | 第92-94页 |
7.2 制约因素 湖北省社会组织促进青年创业就业的障碍因子 | 第94-97页 |
7.2.1 公权组织影响程度过高 | 第94-95页 |
7.2.2 枢纽型社会组织之间缺乏协同 | 第95-96页 |
7.2.3 民间社会组织参与碎片化 | 第96页 |
7.2.4 “H-C”社会组织互动模型并未建立 | 第96-97页 |
7.3 改进路径 基于“H-C”模型视角下湖北省社会组织促进青年创业的机制建设 | 第97-101页 |
7.3.1 将建立现代社会组织就业体制作为湖北省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 第97-98页 |
7.3.2 建立枢纽型社会组织委托代理制度 | 第98-99页 |
7.3.3 建立政府以购买社会服务为主要方式的机制创新 | 第99-100页 |
7.3.4 构建社会组织促进青年创业就业的均衡平台 | 第100-101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5页 |
8.1 结论 | 第102-104页 |
8.2 展望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