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7页 |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 1.2 正交异性钢桥面及其铺装体系的研究概况 | 第11-15页 |
| 1.2.1 正交异性钢桥面及其铺装体系的主要结构形式 | 第11-13页 |
| 1.2.2 正交异性钢桥面的两大难题 | 第13-14页 |
| 1.2.3 正交异性钢桥面及其铺装层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 1.3 RPC的材料特性和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1.3.1 RPC材料特性 | 第15-16页 |
| 1.3.2 RPC的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16-18页 |
| 1.4 装配式钢-RPC轻型组合桥面结构的基本概念 | 第18页 |
| 1.5 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桥面结构的发展概况 | 第18-26页 |
| 1.5.1 国外发展概况 | 第19-25页 |
| 1.5.2 国内发展概况 | 第25-26页 |
|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 1.6.1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26页 |
| 1.6.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 第2章 装配式组合桥面结构模型试验 | 第27-42页 |
| 2.1 试验的目的和内容 | 第27页 |
| 2.2 试验模型设计 | 第27-29页 |
| 2.3 材性参数 | 第29-30页 |
| 2.4 试验装置及加载方案 | 第30-35页 |
| 2.4.1 工况Ⅰ与工况Ⅱ试验装置及加载方案 | 第30-31页 |
| 2.4.2 工况Ⅲ与工况Ⅳ试验装置及加载方案 | 第31-33页 |
| 2.4.3 工况Ⅴ试验装置及加载方案 | 第33-34页 |
| 2.4.4 破坏试验试验装置及加载方案 | 第34-35页 |
| 2.5 测点布置 | 第35-38页 |
| 2.6 破坏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8-41页 |
| 2.6.1 应变实测曲线 | 第38-39页 |
| 2.6.2 挠度 | 第39-40页 |
| 2.6.3 裂缝特征 | 第40-41页 |
| 2.7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3章 装配式组合桥面结构ANSYS有限元分析 | 第42-60页 |
| 3.1 单元类型的选取 | 第42-43页 |
| 3.2 材料本构关系 | 第43-45页 |
| 3.2.1 RPC的本构关系 | 第43-44页 |
| 3.2.2 钢材的本构关系 | 第44-45页 |
| 3.2.3 钢筋的本构关系 | 第45页 |
| 3.3 RPC与钢板的组合 | 第45-46页 |
| 3.4 边界条件的模拟 | 第46页 |
| 3.5 计算荷载工况 | 第46页 |
| 3.6 ANSYS有限元模型 | 第46-47页 |
| 3.7 静载试验计算值与试验值对比分析 | 第47-59页 |
| 3.7.1 应力和应变 | 第47-56页 |
| 3.7.2 挠度 | 第56-57页 |
| 3.7.3 裂缝特征与分析 | 第57-59页 |
| 3.8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4章 企口参数分析 | 第60-76页 |
| 4.1 企口参数 | 第60-61页 |
| 4.1.1 企口参数Ⅰ | 第60-61页 |
| 4.1.2 企口参数Ⅱ | 第61页 |
| 4.2 计算模型 | 第61-62页 |
| 4.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2-63页 |
| 4.4 边界条件 | 第63页 |
| 4.5 荷载工况 | 第63-64页 |
| 4.6 计算分析结果 | 第64-74页 |
| 4.6.1 企口角度参数分析 | 第64-70页 |
| 4.6.2 企口配筋率参数分析 | 第70-74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 结论和展望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