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施工论文--施工方法论文

“滇中红层”软弱围岩隧道变形开裂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9-17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5页
        1.2.1 “滇中红层”研究概况第10页
        1.2.2 应力场与岩体稳定性研究第10-11页
        1.2.3 软岩力学特性研究第11-12页
        1.2.4 软岩大变形研究第12-13页
        1.2.5 软岩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研究第13-15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5-16页
    1.4 技术路线第16-17页
第2章 “滇中红层”软岩隧道围岩变形破坏机制分析第17-40页
    2.1 工程概况第17-19页
        2.1.1 工程简况第17-18页
        2.1.2 “滇中红层”地层及构造概述第18页
        2.1.3 大变形段水文地质条件第18-19页
    2.2 “滇中红层”围岩特性分析第19-20页
    2.3 地应力现场测试与分析第20-27页
        2.3.1 测试原理与方法第20-22页
        2.3.2 测试仪器第22-23页
        2.3.3 测试步骤第23-24页
        2.3.4 测试结果与分析第24-27页
    2.4 老东山隧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分析第27-33页
        2.4.1 典型断面量测结果与分析第27-32页
        2.4.2 隧道变形破坏特征分析第32-33页
    2.5 “滇中红层”软岩隧道变形演化破坏机理分析第33-36页
        2.5.1 变形破坏影响因素分析第33-34页
        2.5.2 变形演化破坏机理分析第34-36页
    2.6 老东山隧道大变形产生原因分析第36-38页
    2.7 小结第38-40页
第3章 “滇中红层”软岩隧道初期支护力学行为及变形控制原则研究第40-61页
    3.1 不同侧压力系数条件下初支应力分布特点第40-48页
        3.1.1 荷载-结构法简介第40-41页
        3.1.2 计算模型与参数第41-43页
        3.1.3 计算结果分析第43-48页
    3.2 不同支护时机条件下初支应力分布特点第48-51页
        3.2.1 应力释放系数第48页
        3.2.2 计算模型与参数第48页
        3.2.3 计算结果分析第48-51页
    3.3 不同支护刚度条件下初支应力分布特点第51-55页
        3.3.1 计算模型与参数第51-52页
        3.3.2 计算结果分析第52-55页
    3.4 不同拱脚支护条件下初支应力分布特点第55-56页
        3.4.1 计算模型与参数第55页
        3.4.2 计算结果分析第55-56页
    3.5 “滇中红层”软岩隧道变形控制原则第56-59页
    3.6 小结第59-61页
第4章 “滇中红层”软岩隧道施工工法研究第61-75页
    4.1 “滇中红层”软岩隧道施工方法第61页
    4.2 三台阶七步工法施工工艺理论分析第61-63页
    4.3 三台阶七步工法施工力学机理第63-65页
        4.3.1 拱效应第63页
        4.3.2 围岩自承能力第63-64页
        4.3.3 围岩与支护结构施工过程时空效应第64-65页
    4.4 老东山隧道施工工序优化分析第65-74页
        4.4.1 计算软件简介第65-66页
        4.4.2 计算模型与参数第66页
        4.4.3 开挖顺序优化第66-70页
        4.4.4 台阶长度优化第70-72页
        4.4.5 二衬施作时机优化第72-74页
    4.5 小结第74-75页
第5章 “滇中红层”软岩隧道大变形控制快速动态施工综合技术第75-92页
    5.1 综合地质预报技术第75-76页
    5.2 超前预加固技术第76-78页
        5.2.1 富水段帷幕注浆技术第76-77页
        5.2.2 “小导管加钢插管”预加固技术第77-78页
    5.3 加强型初期支护技术第78-82页
        5.3.1 双层型钢拱架支护技术第79-81页
        5.3.2 加强型初支辅助措施第81-82页
    5.4 施工技术第82-85页
        5.4.1 液压式松土器配合欠挖式爆破和非爆开挖技术第82-84页
        5.4.2 大拱脚台阶法施工第84-85页
    5.5 施工工序组织技术第85-87页
        5.5.1 施工工序时间控制标准第86-87页
        5.5.2 施工工序间距控制标准第87页
    5.6 老东山隧道大变形控制效果分析第87-91页
    5.7 小结第91-92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92-94页
    6.1 主要结论第92-93页
    6.2 创新点第93页
    6.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第93-94页
参考文献第94-98页
致谢第98-99页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边缘率的路面标线减速效果增强实验与分析
下一篇:大跨度铁路新型钢桁拱桥受力性能和稳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