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柱—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2 近场地震介绍 | 第11-13页 |
| 1.2.1 近场地震定义 | 第11页 |
| 1.2.2 近场地震的特性 | 第11-12页 |
| 1.2.3 近场地震对结构影响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 1.3 板柱结构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 1.3.1 板柱结构体系的最大适用高度 | 第15-16页 |
|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6-17页 |
| 第2章 MIDAS 程序和计算模型验证 | 第17-36页 |
| 2.1 引言 | 第17页 |
| 2.2 结构分析模型 | 第17-18页 |
| 2.3 计算单元介绍 | 第18-22页 |
| 2.3.1 梁柱单元 | 第18-19页 |
| 2.3.2 梁柱单元滞回模型 | 第19页 |
| 2.3.3 剪力墙单元 | 第19-22页 |
| 2.4 等代框架模型 | 第22-23页 |
| 2.5 Midas 板柱-剪力墙结构模拟验证 | 第23-24页 |
| 2.6 Midas 框架-剪力墙结构模拟验证 | 第24-26页 |
| 2.7 本文分析采用的地震波 | 第26-27页 |
| 2.8 地震波的选用 | 第27-31页 |
| 2.9 反应谱分析 | 第31-32页 |
| 2.9.1 反应谱比较 | 第31-32页 |
| 2.10 算例设计概况 | 第32-35页 |
| 2.11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3章 板柱-剪力墙结构动力弹塑性分析 | 第36-52页 |
| 3.0 概述 | 第36页 |
| 3.1 结构自振周期对比 | 第36-37页 |
| 3.2 结构位移反应 | 第37-41页 |
| 3.2.1 顶点侧移分析 | 第37-38页 |
| 3.2.2 层间位移角分析 | 第38-39页 |
| 3.2.3 近场脉冲地震详细分析 | 第39-41页 |
| 3.3 塑性铰分布 | 第41-43页 |
| 3.4 基底剪力 | 第43-44页 |
| 3.5 各层剪力墙承担地震剪力之比 | 第44-46页 |
| 3.6 放大系数比较 | 第46-47页 |
| 3.7 板柱节点抗冲切验算 | 第47-50页 |
| 3.8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 第4章 板柱-剪力墙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52-66页 |
| 4.1 引言 | 第52页 |
| 4.2 静力弹塑性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52页 |
| 4.3 静力弹塑性方法的基本假设 | 第52页 |
| 4.4 等效单自由度体系建立 | 第52-54页 |
| 4.5 侧向荷载分布模式 | 第54-55页 |
| 4.5.1 常见的固定侧向荷载分布模式 | 第54-55页 |
| 4.5.2 适应性侧向荷载分布模式 | 第55页 |
| 4.6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目标位移的确定 | 第55-56页 |
| 4.7 ATC-40 能力谱法计算步骤 | 第56-57页 |
| 4.8 算例 | 第57页 |
| 4.9 分析的主要结果 | 第57-64页 |
| 4.10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66-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