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交通肇事罪的认定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2页 |
第一章 胡斌案、孙伟铭案引发的问题 | 第12-15页 |
一、案由及案情 | 第12-13页 |
二、审判情况 | 第13-14页 |
(一)胡斌案判决理由及内容 | 第13页 |
(二)孙伟铭案判决理由及内容 | 第13-14页 |
三、案件所引发的问题 | 第14-15页 |
(一)定罪问题 | 第14-15页 |
(二)量刑问题 | 第15页 |
(三)其他问题 | 第15页 |
第二章 交通肇事罪认定的基础理论 | 第15-27页 |
一、交通肇事罪概述 | 第15-16页 |
二、交通肇事罪相关认定问题 | 第16-27页 |
(一)醉酒驾驶 | 第16-18页 |
(二)交通肇事“逃逸” | 第18-19页 |
(三)自首 | 第19-20页 |
(四)交通肇事罪与交通违法及相关罪名的界定 | 第20-26页 |
1、交通肇事罪与一般违章行为 | 第20页 |
2、交通肇事罪与危险驾驶罪 | 第20-23页 |
3、交通肇事罪与以危险方式危害安全罪 | 第23-26页 |
(五)交通肇事罪的罪名转化问题 | 第26-27页 |
1、交通肇事罪转化为故意杀人罪 | 第26页 |
2、交通肇事罪转化为危害公共安全罪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案件争议问题评析 | 第27-31页 |
一、定罪问题 | 第27-30页 |
(一)过失的认定 | 第27-28页 |
(二)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 | 第28-30页 |
二、量刑问题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对案件引发问题的思考 | 第31-39页 |
一、交通肇事罪定罪要件的反思 | 第31-34页 |
(一)危害行为 | 第31-32页 |
(二)空间范围 | 第32-33页 |
(三)危害结果 | 第33-34页 |
二、法律视觉与舆论引导 | 第34-39页 |
(一)罪刑法定 | 第34-36页 |
(二)媒体监督 | 第36-37页 |
(三)立法完善 | 第37-39页 |
1、引入交通肇事逃逸罪 | 第37-38页 |
2、罚金刑规定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