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

初中生校园暴力行为及其心理干预研究--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两所初中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问题的提出第10-19页
    1.1 暴力及校园暴力的界定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7页
        1.2.1 校园暴力行为的现状调查第11-13页
        1.2.2 校园暴力行为的成因研究第13-15页
        1.2.3 校园暴力行为的干预研究第15-17页
    1.3 校园暴力行为的危害第17页
    1.4 选题的意义第17-19页
2. 初中生校园暴力行为现状调查第19-33页
    2.1 研究目的第19页
    2.2 研究假设第19页
    2.3 研究方法第19-21页
        2.3.1 被试第19-20页
        2.3.2 研究工具第20页
        2.3.3 问卷施测第20-21页
        2.3.4 数据统计第21页
    2.4 研究结果第21-28页
        2.4.1 初中生校园暴力行为的总体情况第21-22页
        2.4.2 初中生校园暴力行为的差异第22-28页
    2.5 分析第28-32页
        2.5.1 初中生校园暴力行为总体情况分析第28-31页
        2.5.2 初中生校园暴力行为差异性分析第31-32页
    2.6 结论第32-33页
3. 心理干预实验研究第33-46页
    3.1 被试第33页
    3.2 实验变量第33页
    3.3 实验设计第33-34页
    3.4 实验假设第34页
    3.5 干预方案第34-38页
        3.5.1 理论指导第35-36页
        3.5.2 实验干预活动课程第36-38页
    3.6 干预结果第38-43页
        3.6.1 初中生校园暴力行为前后测检出率对比第38-41页
        3.6.2 初中生校园暴力行为平均得分配对样本t检验第41-42页
        3.6.3 汉族和彝族初中生校园暴力行为平均得分配对样本t检验第42-43页
    3.7 分析第43-45页
        3.7.1 心理干预前后校园暴力行为检出率的差异性分析第43-44页
        3.7.2 实验组和对照组校园暴力行为前后测对比分析第44页
        3.7.3 汉族和彝族初中生校园暴力行为前后测对比分析第44-45页
    3.8 结论第45-46页
4. 本研究的创新性与不足第46-47页
    4.1 创新性第46页
    4.2 不足第46-47页
5. 未来展望与建议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3页
附录第53-55页
致谢第55-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习近平统一战线思想研究
下一篇:鲁中南汉墓随葬品的摆放位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