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1页 |
1 导言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的目的 | 第12-13页 |
1.1.3 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17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5-17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1.1 绩效与绩效管理 | 第20页 |
2.1.2 政府绩效 | 第20页 |
2.1.3 政府绩效评价 | 第20-21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1页 |
2.2.2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理论 | 第21-22页 |
2.2.3 平衡计分卡理论 | 第22-23页 |
2.2.4 公共服务型政府理论 | 第23页 |
2.3 衡量绩效的标准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节 | 第24-25页 |
3 牡丹江市政府绩效评价现状分析 | 第25-29页 |
3.1 牡丹江市政府绩效评价取得的成效 | 第25-26页 |
3.1.1 绩效评价方式得到改进 | 第25页 |
3.1.2 绩效考评活动取得一定进展 | 第25页 |
3.1.3 已形成规范的绩效管理的社会环境 | 第25-26页 |
3.1.4 确立了绩效考评方法 | 第26页 |
3.2 牡丹江市政府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3.2.1 政府绩效管理观念有待改进 | 第26页 |
3.2.2 绩效管理方式有待改善 | 第26-27页 |
3.2.3 缺少科学且有效的评价体系 | 第27页 |
3.3 牡丹江市政府绩效评价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27-28页 |
3.3.1 政府体制的制约 | 第27页 |
3.3.2 行政服务观念的影响 | 第27-28页 |
3.3.3 行政监督与法律保障存在弊端 | 第2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4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价模型研究 | 第29-33页 |
4.1 平衡计分卡的应用 | 第29页 |
4.2 对平衡计分卡原有框架的调整思路 | 第29-31页 |
4.3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估体系的优势 | 第31页 |
4.4 平衡计分卡体系在地方政府的实践应用 | 第31-32页 |
4.4.1 平衡计分卡在政府绩效评价中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分析 | 第31-32页 |
4.4.2 平衡计分卡体系在地方政府绩效评价的应用性研究 | 第3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5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牡丹江市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33-45页 |
5.1 构建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的要点 | 第33-34页 |
5.1.1 建立健全的沟通机制 | 第33页 |
5.1.2 领导重视是先决条件 | 第33页 |
5.1.3 建立有效反馈机制 | 第33-34页 |
5.2 牡丹江市政府的战略地图构建 | 第34-35页 |
5.3 构建牡丹江市政府绩效平衡计分卡 | 第35-39页 |
5.3.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及注意事项 | 第35页 |
5.3.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35-37页 |
5.3.3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步骤 | 第37-39页 |
5.4 层次分析法的改进 | 第39-40页 |
5.4.1 层次分析法构建思路及不足分析 | 第39页 |
5.4.2 权重设计思路的调整 | 第39-40页 |
5.5 确定权重 | 第40-4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6 牡丹江市政府绩效评价体系有效运用的对策措施 | 第45-49页 |
6.1 建立多重绩效评价形式 | 第45页 |
6.2 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化 | 第45-46页 |
6.3 保障测评体系制度化法制化发展 | 第46页 |
6.4 加快建立专业化绩效评价机构 | 第46-47页 |
6.5 推进公民参与完善绩效反馈机制 | 第47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7 结论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录 | 第53-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