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1 劳务派遣用工合法地位的确定 | 第8页 |
1.1.2 劳务派遣符合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下人力资源弹性化的要求 | 第8-9页 |
1.1.3 国内对于劳务派遣的管理水平偏低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1.3.1 需求与激励的国内外研究 | 第11-14页 |
1.3.2 国内外劳务派遣的发展概况 | 第14-17页 |
1.3.3 国内外劳务派遣管理相关研究动态 | 第17-19页 |
1.3.4 评述 | 第19-20页 |
1.4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20-22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5 研究方法、创新点 | 第22-24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5.2 创新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4-37页 |
2.1 地方政府及劳务派遣的基本概念 | 第24-27页 |
2.1.1 地方政府的基本概念 | 第24-25页 |
2.1.2 劳务派遣相关概念 | 第25-27页 |
2.2 激励理论 | 第27-31页 |
2.2.1 需求的含义及特征 | 第27-28页 |
2.2.2 经典激励理论 | 第28页 |
2.2.3 综合激励模型 | 第28-31页 |
2.3 全面契约管理 | 第31-34页 |
2.3.1 全面契约的内涵 | 第31-32页 |
2.3.2 劳务派遣经济契约的特征 | 第32-33页 |
2.3.3 劳务派遣心理契约的特征 | 第33-34页 |
2.4 人本管理理论 | 第34-37页 |
2.4.1 人本管理的含义 | 第34页 |
2.4.2 人本管理的特征 | 第34-36页 |
2.4.3 人本管理促进调动员工积极性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地方政府劳务派遣员工形成原因及特点分析 | 第37-43页 |
3.1 地方政府劳务派遣员工形成的原因分析 | 第37-39页 |
3.1.1 社会原因 | 第37-38页 |
3.1.2 经济原因 | 第38页 |
3.1.3 体制原因 | 第38-39页 |
3.2 地方政府劳务派遣员工的特点 | 第39-43页 |
3.2.1 岗位分布种类多且有一定的不稳定性 | 第39-40页 |
3.2.2 文化水平和技能参差不齐 | 第40-41页 |
3.2.3 发挥主观能动性意识不强 | 第41-42页 |
3.2.4 被派遣员工心理契约具有复杂性和不稳定性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地方政府劳务派遣员工需求特征定位 | 第43-50页 |
4.1 物质需求 | 第43-44页 |
4.2 精神与成就需求 | 第44页 |
4.3 环境需求 | 第44-45页 |
4.4 个人发展需求 | 第45-46页 |
4.5 A市劳务派遣员工激励的个案分析 | 第46-50页 |
4.5.1 A市政府劳务派遣员工基本情况调查 | 第46-48页 |
4.5.2 A市政府对劳务派遣员工激励管理的现状 | 第48页 |
4.5.3 A市政府机构劳务派遣员工需求与激励因素分析 | 第48-50页 |
第五章 影响地方政府劳务派遣员工激励效果的因素分析 | 第50-54页 |
5.1 对劳务派遣员工重视不足 | 第50页 |
5.2 劳动关系不和谐 | 第50-51页 |
5.3 派遣员工不完全对等,同工不同酬 | 第51页 |
5.4 激励的单一性、滞后性 | 第51-52页 |
5.5 激励标准无针对性,缺乏有效评估 | 第52页 |
5.6 权益保障不到位 | 第52-54页 |
第六章 地方政府劳务派遣员工的激励对策研究 | 第54-61页 |
6.1 完善薪酬机制 | 第54-55页 |
6.2 完善基础保障 | 第55页 |
6.3 建立培训体系 | 第55-57页 |
6.4 强化沟通与反馈 | 第57-58页 |
6.5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 第58-59页 |
6.6 激励派遣组织从而间接对劳务派遣员工进行激励 | 第59-61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7-68页 |
附录:地方政府劳务派遣人员调查问卷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