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3-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3 论文创新点 | 第14-16页 |
2 生态河道建设中的植物选择技术 | 第16-28页 |
2.1 生态河道的概念 | 第16-17页 |
2.2 植物措施应用的主要类型 | 第17-24页 |
2.2.1 植物护坡技术 | 第17-18页 |
2.2.2 土工材料复合种植基护坡技术 | 第18-19页 |
2.2.3 石笼—灌丛层插技术 | 第19-20页 |
2.2.4 生态袋护坡技术 | 第20页 |
2.2.5 多孔结构护坡技术 | 第20-21页 |
2.2.6 自嵌式挡土墙护坡技术 | 第21-22页 |
2.2.7 三维植被网护岸技术 | 第22-23页 |
2.2.8 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技术 | 第23页 |
2.2.9 植物浮岛技术 | 第23-24页 |
2.3 植物措施的主要功能 | 第24-27页 |
2.3.1 河道稳定和边坡加固 | 第24-25页 |
2.3.2 水土流失的控制作用 | 第25-26页 |
2.3.3 生态修复和水质净化作用 | 第26页 |
2.3.4 调节微气候和河流景观美化作用 | 第26-27页 |
2.4 植物措施应用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2.4.1 人工种植种类少 | 第27页 |
2.4.2 外来物种比重大 | 第27页 |
2.4.3 野生植物群落缺少保护 | 第27页 |
2.4.4 单纯地作为城市园林绿化 | 第27-28页 |
3 山区河道生态治理技术 | 第28-40页 |
3.1 山区河道特点 | 第28-29页 |
3.2 山区生态河道设计 | 第29-36页 |
3.2.1 生态河道线型设计 | 第29页 |
3.2.2 生态河道断面设计 | 第29-31页 |
3.2.3 生态河道护岸设计 | 第31-35页 |
3.2.4 生态湿地设计 | 第35-36页 |
3.3 山区河道植物选择原则 | 第36-40页 |
3.3.1 结合不同坡位种植原则 | 第36-37页 |
3.3.2 物种多样性原则 | 第37-38页 |
3.3.3 本土植物优先原则 | 第38页 |
3.3.4 抗逆性原则 | 第38页 |
3.3.5 生态适应性原则 | 第38页 |
3.3.6 经济适用性原则 | 第38-40页 |
4 淅川县鹳河城区段河道植物配置方案 | 第40-52页 |
4.1 研究区概况 | 第40-44页 |
4.1.1 区位分析 | 第40-41页 |
4.1.2 自然条件 | 第41-42页 |
4.1.3 植物种类类型 | 第42-44页 |
4.2 植物措施配置方案 | 第44-52页 |
4.2.1 构建河岸带植物群落 | 第44-47页 |
4.2.2 河岸带植物配置 | 第47-52页 |
5 山区河道植物配置方案评价与研究 | 第52-70页 |
5.1 层次分析法 | 第52页 |
5.2 模糊层次分析法 | 第52-55页 |
5.2.1 三角模糊数 | 第52-54页 |
5.2.2 构建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 第54页 |
5.2.3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 第54-55页 |
5.3 SUPER DECISION软件介绍 | 第55页 |
5.4 山区河道植物配置方案的模糊层次分析法评价过程 | 第55-70页 |
5.4.1 构建配置方案因素集及评语集 | 第55-59页 |
5.4.2 构建判断矩阵 | 第59-67页 |
5.4.3 综合景观评价与分析 | 第67-7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结论 | 第70页 |
6.2 展望 | 第70-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