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查辨认规则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侦查辨认的概念和原理 | 第12-21页 |
(一)侦查辨认的概念 | 第12-17页 |
1.不同维度下侦查辨认概念解析 | 第12-13页 |
2.侦查辨认的基本要素 | 第13-17页 |
(二)侦查辨认的原理 | 第17-20页 |
1.同一认定原理 | 第17-19页 |
2.心理认知原理 | 第19-20页 |
(三)侦查辨认概念的重构 | 第20-21页 |
二、影响侦查辨认的相关因素 | 第21-25页 |
(一)影响参加侦查辨认主体主观方面的因素 | 第21-23页 |
1.角色定位 | 第21页 |
2.案发时的心理稳定程度 | 第21页 |
3.创意性遗忘 | 第21-22页 |
4.无意识的迁移 | 第22页 |
5.生活职业经验 | 第22-23页 |
(二)影响参加侦查辨认主体客观方面的因素 | 第23-24页 |
1.观察位置的影响 | 第23页 |
2.案发现场光线的影响 | 第23页 |
3.案发现场声音的影响 | 第23-24页 |
4.观察角度的影响 | 第24页 |
(三)司法实践中侦查时限和命案必破的两难选择 | 第24-25页 |
三、侦查辨认规则的检视及其完善 | 第25-48页 |
(一)侦查辨认的前期准备环节 | 第25-31页 |
1.辨认审批组织规则 | 第25-26页 |
2.辨前告知规则 | 第26-28页 |
3.辨前询问规则 | 第28-30页 |
4.合理对待规则 | 第30-31页 |
5.陪衬客体选择规则 | 第31页 |
(二)辨认行为的开展环节 | 第31-44页 |
1.双盲辨认规则 | 第31-32页 |
2.辨认中的权利保障规则 | 第32-33页 |
3.辨认监督规则 | 第33-35页 |
4.传统辨认方法规则 | 第35-39页 |
5.可以借鉴的辨认方法规则 | 第39-44页 |
(三)侦查辨认后的阶段 | 第44-48页 |
1.辨认保密规则 | 第44页 |
2.辨认笔录完整记录规则 | 第44-45页 |
3.辨认笔录审查规则 | 第45-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