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1.4 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11-13页 |
| 第2章 我国民间扶贫组织及外部监督机制 | 第13-28页 |
| 2.1 我国民间扶贫组织及外部监督主体界定 | 第13-19页 |
| 2.1.1 贫困与扶贫 | 第13-15页 |
| 2.1.2 民间扶贫组织 | 第15-18页 |
| 2.1.3 外部监督机制 | 第18页 |
| 2.1.4 我国民间扶贫组织外部监督的功能 | 第18-19页 |
| 2.2 民间扶贫组织外部监督主体 | 第19-23页 |
| 2.2.1 政府监督 | 第19-20页 |
| 2.2.2 利益相关者监督 | 第20-21页 |
| 2.2.3 社会监督 | 第21-23页 |
| 2.3 我国民间组织扶贫活动外部监督的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 2.3.1 公共治理理论 | 第23-24页 |
| 2.3.2 博弈论 | 第24-25页 |
| 2.4 我国民间扶贫组织扶贫的实践——以壹基金为例 | 第25-28页 |
| 2.4.1 壹基金的成长历程 | 第25页 |
| 2.4.2 壹基金转型成功的原因分析 | 第25-26页 |
| 2.4.3 我国民间扶贫组织外部监督的现实诉求 | 第26-28页 |
| 第3章 我国民间扶贫组织外部监督存在的问题 | 第28-35页 |
| 3.1 政府监管不力 | 第28-31页 |
| 3.1.1 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28-30页 |
| 3.1.2 监管制度不完善 | 第30-31页 |
| 3.2 利益相关者监督缺位 | 第31页 |
| 3.2.1 捐赠者监督动力不足 | 第31页 |
| 3.2.2 受益者监督意识薄弱 | 第31页 |
| 3.3 社会监督力量薄弱 | 第31-34页 |
| 3.3.1 社会监督主体监督意识不强 | 第32页 |
| 3.3.2 社会监督监督力量薄弱 | 第32-33页 |
| 3.3.3 社会监督所需信息的不对称 | 第33-34页 |
| 3.4 缺乏专业的第三方评估机构 | 第34-35页 |
| 第4章 完善我国民间扶贫组织外部监督机制的建议 | 第35-41页 |
| 4.1 建立“多元共治”的多层次、多主体参与的外部监管体系 | 第35-36页 |
| 4.2 完善民间组织监管的法律依据及形成完善的法律环境 | 第36-37页 |
| 4.3 加强政府对民间组织的监管职能 | 第37页 |
| 4.4 健全公众监督机制,大力开发社会监督资源 | 第37-39页 |
| 4.5 强化专业化的外部监督机构 | 第39页 |
| 4.6 建立民间组织的行业自律规则 | 第39-41页 |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1-43页 |
| 致谢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