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1.1.1 应用背景 | 第11-12页 |
1.1.2 含能颗粒多孔填充床传热研究在军事应用上的意义 | 第12-14页 |
1.2 多孔介质 | 第14-16页 |
1.2.1 多孔介质常见类型及其特征 | 第14-15页 |
1.2.2 多孔介质传热理论应用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1 连续介质模型研究 | 第17页 |
1.3.2 分形理论研究 | 第17-19页 |
1.3.3 数值方法研究 | 第19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9-21页 |
2 多孔介质非稳态传热理论与模型 | 第21-34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多孔介质的概念及基本参数 | 第21-22页 |
2.3 多孔介质传热问题研究方法 | 第22-31页 |
2.3.1 有效导热系数法 | 第23-26页 |
2.3.2 分形研究 | 第26-31页 |
2.4 含能颗粒多孔填充床传热模型与方程 | 第31-33页 |
2.4.1 两种含能颗粒多孔填充床内传热问题 | 第31页 |
2.4.2 基本假定 | 第31页 |
2.4.3 多孔填充床传热控制方程 | 第31-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3 实验研究 | 第34-46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含能颗粒(发射药)热物性测定 | 第34-37页 |
3.3 颗粒填充床结构模型及参数测定 | 第37-39页 |
3.3.1 实验模型 | 第37-38页 |
3.3.2 孔隙率的测定 | 第38-39页 |
3.4 颗粒填充床剖面孔隙分布特征 | 第39-43页 |
3.5 颗粒填充床温升实验 | 第43-45页 |
3.5.1 实验系统设计和测点布置 | 第43-44页 |
3.5.2 实验结果 | 第44-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4 球形含能颗粒填充床传热连续介质模型 | 第46-63页 |
4.1 引言 | 第46-47页 |
4.2 球型颗粒填充床温度场数值计算 | 第47-54页 |
4.2.1 数理模型 | 第47-48页 |
4.2.2 控制方程及定解条件 | 第48-49页 |
4.2.3 模型求解 | 第49-54页 |
4.3 计算结果 | 第54-57页 |
4.3.1 计算中各参量的确定 | 第54页 |
4.3.2 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的比较 | 第54-57页 |
4.4 球型颗粒填充床内不同时刻温度场 | 第57-61页 |
4.5 大孔隙率球型颗粒填充连续介质传热模型验证 | 第61-6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5 圆柱形含能颗粒填充床传热分形模型 | 第63-74页 |
5.1 引言 | 第63页 |
5.2 圆柱形含能颗粒填充床分维计算 | 第63-68页 |
5.2.1 分形特征判别依据 | 第63-65页 |
5.2.2 基质面积分形维数计算 | 第65-68页 |
5.3 圆柱形颗粒填充床传热模型 | 第68-70页 |
5.4 计算结果 | 第70-73页 |
5.4.1 计算中各参量确定 | 第70-71页 |
5.4.2 基质分形维数对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 | 第71-72页 |
5.4.3 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的比较 | 第72-7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6 实际含能颗粒填充床温度场仿真分析 | 第74-85页 |
6.1 引言 | 第74页 |
6.2 颗粒填充床传热过程理论分析 | 第74-77页 |
6.2.1 传热控制方程以及定值条件 | 第75-76页 |
6.2.2 界面当量导热系数处理 | 第76页 |
6.2.3 实际传热过程数值计算方法 | 第76-77页 |
6.3 程序验证 | 第77页 |
6.4 温度场特征 | 第77-84页 |
6.4.1 圆柱型含能颗粒填充床内不同时刻温度分布和等值线图 | 第77-79页 |
6.4.2 球型含能颗粒填充床内不同时刻温度分布和等值线图 | 第79-82页 |
6.4.3 不同类型多孔填充床内热流等值线图 | 第82-8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7 结论 | 第85-88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85-86页 |
7.2 下一步工作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