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试验论文--整车试验论文

接触模型和诱导槽对泡沫铝填充管吸能性影响分析和优化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2-19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2-13页
    1.2 泡沫铝填充管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 泡沫铝填充管在汽车上的应用第15-16页
    1.4 国内外汽车吸能盒低速碰撞安全法规第16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6-17页
    1.6 软件应用介绍第17-19页
        1.6.1 HYPERWORKS介绍第17-18页
        1.6.2 LS-DYNA介绍第18-19页
第2章 泡沫铝制备工艺及吸能性指标概述第19-24页
    2.1 泡沫铝的制备工艺第19-20页
    2.2 泡沫铝的压溃力学特性第20-21页
    2.3 碰撞吸能性能评价指标第21-23页
    2.4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3章 功能密度梯度泡沫铝填充管吸能性仿真研究第24-35页
    3.1 泡沫铝填充管建模原则第24-32页
        3.1.1 密度梯度设计第24-26页
        3.1.2 接触模型设计第26-29页
        3.1.3 诱导槽结构设计第29-32页
    3.2 泡沫铝填充管吸能性仿真分析第32-34页
        3.2.1 试验与仿真变形模式对比分析第32-33页
        3.2.2 试验与仿真载荷-位移对比分析第33-34页
    3.3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4章 泡沫铝填充管接触强度优化第35-44页
    4.1 有限元接触模型设计第35-36页
    4.2 接触强度参数全因素水平正交试验第36-39页
    4.3 接触强度参数优化第39-43页
        4.3.1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第39-41页
        4.3.2 接触强度参数多目标粒子群算法优化第41-43页
    4.4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5章 接触模型和诱导槽对泡沫铝填充铝合金管吸能性影响分析第44-52页
    5.1 铝合金在汽车上的应用第44页
    5.2 泡沫铝填充薄壁铝合金管有限元模型建立第44-47页
        5.2.1 建模原则第44-45页
        5.2.2 三种泡沫铝填充管有限元模型第45-47页
    5.3 变形模式第47-48页
    5.4 载荷-位移响应第48-49页
    5.5 吸能性指标第49-51页
        5.5.1 总吸能量对比第49-50页
        5.5.2 比吸能对比第50-51页
    5.6 本章小结第51-52页
总结与展望第52-54页
参考文献第54-59页
致谢第59-60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聚氨酯管的台车碰撞缓冲吸能装置研究
下一篇:基于E-NCAP的6岁儿童乘员损伤防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