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汽车被动安全性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 台车缓冲吸能装置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3.1 发射型缓冲吸能装置 | 第13-14页 |
1.3.2 冲撞式缓冲吸能装置 | 第14-18页 |
1.3.3 反弹式缓冲吸能装置 | 第18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基于聚氨酯管的缓冲吸能装置设计 | 第20-30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台车碰撞缓冲吸能装置总体设计 | 第20-23页 |
2.3 吸能装置零部件设计 | 第23-28页 |
2.3.1 导向滑车与可移动支座 | 第23-24页 |
2.3.2 橄榄头 | 第24-25页 |
2.3.3 连接杆 | 第25-26页 |
2.3.4 聚氨酯吸能管 | 第26-28页 |
2.3.5 套管装置 | 第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3章 基于聚氨酯管的缓冲吸能装置试验研究 | 第30-39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试验准备 | 第30-31页 |
3.2.1 试验台车与数据采集仪 | 第30-31页 |
3.2.2 高速摄像系统与速度测量仪 | 第31页 |
3.2.3 加速度传感器安装 | 第31页 |
3.3 台车碰撞试验分析 | 第31-37页 |
3.3.1 方案一(台车冲击导向滑车) | 第31-34页 |
3.3.2 方案二(台车冲击连接杆) | 第34-36页 |
3.3.3 两种设计方案结果对比 | 第36-37页 |
3.4 聚氨酯吸能管利用重复性验证 | 第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4章 基于聚氨酯管的缓冲吸能装置仿真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39-50页 |
4.1 引言 | 第39页 |
4.2 聚氨酯橡胶材料模型的建立 | 第39-46页 |
4.2.1 聚氨酯橡胶的特性分析 | 第39-43页 |
4.2.2 聚氨酯橡胶材料模型以及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 | 第43-44页 |
4.2.3 聚氨酯材料力学试验 | 第44-45页 |
4.2.4 聚氨酯橡胶本构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45-46页 |
4.3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6-48页 |
4.3.1 定义单元类型 | 第46-47页 |
4.3.2 材料属性定义 | 第47页 |
4.3.3 接触问题 | 第47页 |
4.3.4 约束问题 | 第47-48页 |
4.4 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 第48-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基于聚氨酯管的缓冲吸能装置对法规波形的复现效果 | 第50-58页 |
5.1 引言 | 第50页 |
5.2 法规要求减速度波形特性 | 第50-51页 |
5.3 减速度波形的影响因素 | 第51-53页 |
5.4 仿真模型中橡胶缓冲垫设计 | 第53-54页 |
5.5 复现法规要求减速度波形 | 第54-5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