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朝阳沟油田朝50区块微生物驱油研究与应用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创新点摘要第8-11页
前言第11-14页
第一章 朝阳沟油田概况第14-19页
    1.1 朝阳沟油田地质概况第14-16页
        1.1.1 地层层序第14页
        1.1.2 区域地质背景第14页
        1.1.3 构造与油气运移第14-15页
            1.1.3.1 构造第14-15页
            1.1.3.2 油气运移第15页
        1.1.4 裂缝发育特征第15-16页
    1.2 朝阳沟油田开发概况第16-19页
        1.2.1 试验开发阶段(1986-1987年)第16页
        1.2.2 油田上产阶段(1988-1998年)第16页
        1.2.3 产量递减阶段(1999-2002年)第16页
        1.2.4 持续稳产阶段(2003-2012年)第16-19页
第二章 微生物应用区块概况第19-23页
    2.1 地质概况第19-22页
        2.1.1 构造特征第19页
        2.1.2 储层性质及流体物理性质第19页
        2.1.3 储层沉积特征第19-20页
        2.1.4 储层发育状况第20页
        2.1.5 储层的非均质性第20-21页
        2.1.6 裂缝研究第21页
        2.1.7 剩余油分布研究第21-22页
    2.2 开发概况第22-23页
第三章 微生物驱油机理研究第23-31页
    3.1 微生物驱油机理室内实验研究第23-25页
        3.1.1 采油微生物摄取原油机理第23-24页
        3.1.2 微生物能够改善原油性质第24-25页
        3.1.3 微生物代谢产物产生酸及表面活性剂,降低油水界面张力,降低渗流阻力第25页
    3.2 微生物驱油机理理论研究第25-31页
        3.2.1 微生物驱油减少液体运动中的阻力第25-26页
        3.2.2 微生物驱油提高驱油效率第26页
        3.2.3 微观剩余油微生物作用效果研究第26-29页
        3.2.4 微生物在油层中的吸附与运移规律第29-31页
第四章 微生物菌种优选及驱油技术适应性研究第31-42页
    4.1 微生物驱菌种的筛选第31-33页
        4.1.1 筛选适宜的驱油菌群体系第31-32页
        4.1.2 优选微生物与地层本源菌的兼容性分析第32-33页
    4.2 微生物驱菌种适应性研究第33-36页
        4.2.1 优选微生物与地层物化条件的适应性分析第33-35页
        4.2.2 微生物的注入能力及生存繁殖能力第35-36页
    4.3 微生物驱油数值模拟技术第36-42页
        4.3.1 组分模型的建立第36-37页
        4.3.2 微驱开发合理的注采井网系统第37-42页
第五章 微生物驱油技术现场应用效果第42-55页
    5.1 现场存在的问题及调整潜力分析第42页
        5.1.1 采出程度高,可采储量采出程度高,综合含水高第42页
        5.1.2 单砂体平面动用不均衡,平面矛盾突出第42页
        5.1.3 单砂体层间动用不均衡,层间矛盾突出第42页
    5.2 微生物驱油技术的应用第42-44页
    5.3 微生物驱油扩大试验配套技术第44-47页
        5.3.1 分层注入技术第44-45页
        5.3.2 聚合物调剖技术第45-46页
        5.3.3 微生物吞吐措施第46-47页
    5.4 微生物驱油试验效果阶段评价第47-55页
        5.4.1 微生物试验效果第47-50页
        5.4.2 试验区油井的受效特征第50-53页
        5.4.3 试验取得的认识第53-55页
第六章 结论及下步应用建议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59页
致谢第59-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蒸汽驱生产井井筒温度分布计算及汽窜防治研究
下一篇:基于突变理论建立套管损坏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