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蒸汽驱生产井井筒温度分布计算及汽窜防治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创新点摘要第7-10页
第1章 前言第10-17页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第10-12页
    1.2 国内外井筒温度场的研究现状第12-15页
    1.3 抽油机井井筒压力分布研究第15-16页
    1.4 蒸汽驱井筒内流体相变研究现状第16-17页
第2章 蒸汽驱井筒热力计算基本理论及方法第17-23页
    2.1 井筒导热的基本理论第17-18页
    2.2 导热微分方程式第18-20页
    2.3 导热过程中的单值性条件第20-21页
    2.4 圆筒壁导热模型的求解第21-23页
第3章 蒸汽驱井筒温度分布模型建立第23-47页
    3.1 井筒中的能量平衡及温度分布第23-27页
    3.2 井筒内稳态传热模型第27-31页
    3.3 油管中流体至地层传热系数的计算第31-40页
        3.3.1 流体至管内壁换热系数hf的确定第32-35页
        3.3.2 油管与套管之间环空的辐射换热系数hr的确定第35-36页
        3.3.3 油管与套管之间环空液体或气体的传热系数hc的确定第36页
        3.3.4 地层热阻的计算第36-40页
    3.4 油井产出液的密度计算公式第40-41页
    3.5 油井产出液的粘度计算公式第41-45页
        3.5.1 产出液粘度与温度的关系式第41页
        3.5.2 产出液密度与粘度的拟合关系式第41-44页
        3.5.3 不同区块粘温关系第44-45页
    3.6 油井产出液的比热容计算公式第45页
    3.7 油井产出液的导热系数计算公式第45-47页
第4章 蒸汽驱井底汽窜预防治研究第47-57页
    4.1 井底发生汽窜后引起的问题第47页
    4.2 蒸汽驱井底汽窜机理研究第47-48页
        4.2.1 井底汽窜发生的方式第48页
        4.2.2 影响井底汽窜的主要因素第48页
    4.3 蒸汽驱井底汽窜预测模型第48-52页
        4.3.1 利用一元体系的相特性判别井底汽窜第48-51页
        4.3.2 利用混合体系的相特性判别井底汽窜第51-52页
    4.4 井底汽窜影响因素分析第52-57页
        4.4.1 产量对井底汽窜条件的影响第53-54页
        4.4.2 动液面变化对井底汽窜条件的影响第54-57页
第5章. 井底汽窜防治措施及实例计算第57-69页
    5.1 实际生产井温度分布计算及误差分析第57-60页
        5.1.1 井筒温度分布计算第57-59页
        5.1.2 误差分析第59-60页
    5.2 井底汽窜预测实例第60-62页
    5.3 井底汽窜防治措施第62-69页
        5.3.1 通过套管注入凉水控制井底汽窜第62-63页
        5.3.2 使用防气锁泵减小井底汽窜的影响第63-66页
        5.3.3 注入化学药剂防治井底汽窜第66-67页
        5.3.4 使用特种抽油泵减少进泵磨阻防治井底汽窜第67-69页
结论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3页
致谢第73-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升油田多氢酸酸化技术研究及应用
下一篇:朝阳沟油田朝50区块微生物驱油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