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副学士学位:产生、发展及意义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导论 | 第8-13页 |
| (一)选题缘由 | 第8页 |
| (二)选题意义 | 第8-9页 |
| 1.理论意义 | 第8页 |
| 2.现实意义 | 第8-9页 |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1.美国社区学院的相关研究 | 第9-11页 |
| 2.美国副学士学位的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 (四)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2-13页 |
| 1.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2.基本框架 | 第13页 |
| 一、美国副学士学位的产生原因 | 第13-23页 |
| (一)本土文化传统与美国副学士学位的产生 | 第14-16页 |
| 1.文化民主包容与副学士学位产生 | 第14页 |
| 2.文化开放流动与副学士学位产生 | 第14-15页 |
| 3.文化实用创新与副学士学位产生 | 第15-16页 |
| (二)现实社会需求与美国副学士学位的产生 | 第16-18页 |
| 1.经济市场需求与副学士学位产生 | 第16-17页 |
| 2.学生升学就业需求与副学士学位产生 | 第17-18页 |
| (三)高等教育机构分层与美国副学士学位的产生 | 第18-23页 |
| 1.学院时期美国高等教育的机构分层 | 第18-19页 |
| 2.大学时期美国高等教育的机构分层 | 第19-21页 |
| 3.新型高等教育机构的产生 | 第21-23页 |
| 二、美国副学士学位的发展过程 | 第23-36页 |
| (一)初级学院的发展与美国副学士学位 | 第23-27页 |
| 1.初级学院的类型 | 第23-24页 |
| 2.初级学院主要职能的发展 | 第24-25页 |
| 3.副学士学位的授予 | 第25-27页 |
| (二)社区学院的产生、发展与美国副学士学位 | 第27-36页 |
| 1.“初级学院”改为“社区学院” | 第27页 |
| 2.社区学院的发展及其职能的转变 | 第27-31页 |
| 3.以洛杉矶城市学院为例分析美国副学士学位 | 第31-36页 |
| 三、美国副学士学位的重要意义 | 第36-39页 |
| (一)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 第36-38页 |
| 1.促进美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民主化和终身化 | 第36页 |
| 2.节约人才培养的成本 | 第36-37页 |
| 3.提供学生选择的多样性 | 第37页 |
| 4.巩固两年制高等教育机构的地位 | 第37-38页 |
| (二)对其他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的影响 | 第38-39页 |
| 1.英国设立基础学位制度 | 第38页 |
| 2.我国香港引进副学士学位制度 | 第38-39页 |
| 四、启示与借鉴 | 第39-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5-46页 |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