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1页 |
第二章 标准模型理论与介子两体非轻衰变 | 第11-23页 |
2.1 标准模型简介 | 第11-14页 |
2.1.1 标准模型的基本粒子 | 第11-12页 |
2.1.2 标准模型的拉氏量 | 第12-13页 |
2.1.3 夸克混合和CKM矩阵 | 第13-14页 |
2.2 B介子两体非轻弱衰变的研究 | 第14-19页 |
2.2.1 低能有效哈密顿量与威尔逊(Wilson)系数 | 第14-16页 |
2.2.2 有效算符强子矩阵元的计算 | 第16-19页 |
2.3 重夸克极限下的QCD因子化方案 | 第19-23页 |
2.3.1 QCD因子化公式 | 第19-21页 |
2.3.2 B介子两体衰变跃迁形状因子 | 第21页 |
2.3.3 B介子非轻衰变振幅 | 第21-23页 |
第三章 用QCD因子化方法研究J/ψ→DP,DV过程 | 第23-33页 |
3.1 研究动机 | 第23-24页 |
3.2 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3.2.1 低能有效哈密顿量 | 第24-25页 |
3.2.2 强子矩阵元 | 第25-26页 |
3.3 衰变振幅 | 第26-28页 |
3.4 数值结果和讨论分析 | 第28-30页 |
3.5 结论 | 第30-33页 |
第四章 γ(nS) →B_cM弱衰变过程 | 第33-43页 |
4.1 研究动机 | 第33-35页 |
4.2 理论基础 | 第35-40页 |
4.2.1 低能有效哈密顿量 | 第35-36页 |
4.2.2 强子矩阵元 | 第36-38页 |
4.2.3 衰变常数和形状因子 | 第38-40页 |
4.3 衰变振幅 | 第40页 |
4.4 数值结果和讨论分析 | 第40-42页 |
4.5 总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总结展望 | 第43-45页 |
附录 A J/ψ→DP,DV (1 衰变振幅 | 第45-47页 |
A.1 J/ψ→DP衰变振幅 | 第45页 |
A.2 J/ψ→DV衰变振幅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