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薯类作物论文--马铃薯(土豆)论文

甘肃中部沿黄灌区马铃薯连作障碍机理及防控技术初探

摘要第5-7页
Summary第7-10页
缩略词及专有词汇检索表第11-17页
第一章 研究综述第17-37页
    1 中国的马铃薯生产现状第17-19页
    2 甘肃省马铃薯生产现状第19-20页
    3 农作物连作障碍机理第20-29页
        3.1 连作植株的自身响应第21-24页
            3.1.1 作物的产量形成过程第21-22页
            3.1.2 植株的生长发育第22页
            3.1.3 植株的生理生态特征第22-23页
            3.1.4 植株的分子水平响应第23-24页
        3.2 土壤障碍因子研究第24-29页
            3.2.1 土壤理化性质第24-26页
            3.2.2 土壤酶活性变化第26页
            3.2.3 土壤微生物因子第26-27页
            3.2.4 化感/自毒作用和根系分泌物第27-29页
    4 农作物连作障碍的防控研究第29-37页
        4.1 合理的轮作种植体制第29-30页
        4.2 间套作种植体系第30页
        4.3 土壤杀菌处理第30-32页
        4.4 有机物料和生防制剂应用第32-35页
        4.5 其它连作障碍防控措施第35-37页
第二章 研究背景、思路和内容第37-40页
    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37页
    2 研究的出发点第37-38页
    3 研究的思路第38页
    4 主要研究内容第38-39页
    5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39-40页
第三章 连作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第40-5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0-42页
        1.1 试验区概况第40-41页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第41页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第41页
        1.4 干物质增长模型应用和相关计算公式第41-42页
        1.5 数据处理第4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2-53页
        2.1 马铃薯田间农艺性状和块茎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第42-43页
        2.2 收获时马铃薯植株不同器官的干物质量第43-44页
        2.3 不同连作年限下马铃薯植株的干物质积累规律第44-46页
        2.4 不同连作年限下马铃薯块茎和根茎叶的干物质积累规律第46-50页
        2.5 不同连作年限下马铃薯各器官间的干物质分配规律第50-52页
        2.6 连作对马铃薯花前和花后干物质再分配的影响第52-53页
    3 结论和讨论第53-56页
        3.1 连作对马铃薯植株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第53-54页
        3.2 连作对马铃薯花前和花后干物质分配的影响第54-56页
第四章 连作马铃薯植株的库源关系评价及其与块茎产量的关系第56-7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7-59页
        1.1 试验区概况第57页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第57页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第57-58页
        1.4 相关的计算公式第58-59页
        1.5 数据处理第5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9-70页
        2.1 连作对马铃薯植株生产力的影响第59-60页
        2.2 连作对马铃薯植株库的影响第60-64页
            2.2.1 连作对马铃薯植株库容量和库活性的影响第60-61页
            2.2.2 连作对马铃薯植株块茎发育的影响第61-62页
            2.2.3 连作对马铃薯单薯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第62-64页
        2.3 连作对马铃薯植株源的影响第64-70页
            2.3.1 连作对马铃薯植株根系形态和生理特征的影响第64-67页
            2.3.2 连作对马铃薯植株地上部生长发育的影响第67-68页
            2.3.3 连作对马铃薯植株碳代谢活性的影响第68-69页
            2.3.4 连作对马铃薯植株源活性的影响第69-70页
    3 结论与讨论第70-74页
        3.1 连作导致马铃薯植株库容量下降第70-71页
        3.2 连作导致马铃薯植株源活性下降第71-72页
        3.3 库源关系失衡导致长期连作连作条件下马铃薯块茎产量降低第72-74页
第五章 连作马铃薯对土壤理化和生化性质的影响第74-8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5-76页
        1.1 试验区概况第75页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第75页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第75-76页
        1.4 数据处理第7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6-83页
        2.1 连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第76-77页
        2.2 连作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第77-78页
        2.3 连作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第78-79页
        2.4 连作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第79-81页
        2.5 线性相关分析第81-83页
    3 结论与讨论第83-86页
第六章 连作马铃薯对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第86-9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6-89页
        1.1 试验区概况第86页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第86-87页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第87页
        1.4 真菌群落结构分析第87-88页
        1.5 切胶回收和克隆测序第88-89页
        1.6 数据处理第8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9-95页
        2.1 马铃薯块茎产量和植株田间农艺性状第89-90页
        2.2 马铃薯植株生物量第90页
        2.3 马铃薯根际土壤真菌DGGE图谱分析第90-92页
        2.4 马铃薯根际土壤真菌条带的测序分析第92-95页
    3 结论与讨论第95-98页
第七章 土壤熏蒸-生物有机肥联用防控马铃薯连作障碍的田间评估 ?第98-11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99-102页
        1.1 试验区概况第99页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第99-100页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第100-102页
        1.4 数据处理第10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02-111页
        2.1 土壤熏蒸-生物有机肥联用对连作马铃薯块茎产量和植株田间农艺性状的影响第102-103页
        2.2 土壤熏蒸-生物有机肥联用对连作马铃薯植株生物量的影响第103页
        2.3 土壤熏蒸-生物有机肥联用对连作马铃薯块茎化学品质的影响第103-106页
        2.4 土壤熏蒸-生物有机肥联用对连作马铃薯商品薯率和发病情况的影响第106页
        2.5 土壤熏蒸-生物有机肥联用对连作马铃薯植株生理特征的影响第106-108页
        2.6 土壤熏蒸-生物有机肥联用对连作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第108-110页
        2.7 土壤熏蒸-生物有机肥联用对马铃薯连作土壤致病菌数量的影响第110-111页
    3 结论与讨论第111-114页
        3.1 土壤熏蒸-生物有机肥联用能够有效缓解马铃薯连作障碍第111页
        3.2 土壤熏蒸-生物有机肥联用影响马铃薯连作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第111-112页
        3.3 土壤熏蒸-生物有机肥联用降低马铃薯连作土壤致病菌的数量第112-114页
第八章 土壤熏蒸-生物有机肥联用防控马铃薯连作障碍的田间评估 ??第114-12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14-116页
        1.1 试验区概况第114页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第114-115页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第115-116页
        1.4 数据处理第11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16-126页
        2.1 土壤熏蒸和生物有机肥联用对连作马铃薯块茎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第116-117页
        2.2 土壤熏蒸和生物有机肥联用对连作马铃薯生物量的影响第117页
        2.3 土壤熏蒸和生物有机肥联用对植株发病率和薯块分级的影响第117-121页
        2.4 土壤熏蒸和生物有机肥联用对连作马铃薯叶绿素含量和根系形态参数的影响第121页
        2.5 土壤熏蒸和生物有机肥联用对连作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第121-124页
        2.6 土壤熏蒸和生物有机肥联用对连作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第124-126页
    3 结论与讨论第126-129页
        3.1 土壤熏蒸和生物有机肥联用对连作马铃薯块茎产量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第126页
        3.2 土壤熏蒸和生物有机肥联用对马铃薯连作土壤生化性质的影响第126-129页
第九章 主要研究结论第129-131页
第十章 研究展望第131-132页
    1 本研究的创新第131页
    2 本研究的不足第131页
    3 研究展望第131-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67页
致谢第167-169页
作者简介第169-171页
导师简介第171页

论文共1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元化社区”治理张力及其消解--广东省南海区的经验表达
下一篇:我国中央银行沟通对公众预期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