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生活、居住、交通论文

“三元化社区”治理张力及其消解--广东省南海区的经验表达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导论第16-49页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第17-28页
        一、研究问题第17-21页
        二、研究背景第21-27页
        三、概念澄清第27-28页
    第二节 研究回顾第28-35页
        一、传统社会的社区治理第29-30页
        二、现代化转变过程中传统社区治理的消弭第30-32页
        三、新中国成立后社区治理重构第32-33页
        四、改革开放后社区治理演进第33-35页
    第三节 个案介绍第35-44页
        一、“此南海非彼南海”第36-38页
        二、从“种庄稼”到“种工厂”第38-40页
        三、“富比穷更麻烦”第40-44页
    第四节 研究设计第44-49页
        一、分析单位第44-45页
        二、研究方法第45-46页
        三、表述框架及行文思路第46-49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研究框架第49-67页
    第一节 理论基础第49-53页
        一、社区治理理论第49-52页
        二、社会结构紧张理论第52-53页
    第二节 理论基础拓展第53-62页
        一、国外社区变化两种对峙观点第53-56页
        二、当今社区治理的四类关涉问题第56-59页
        三、导致社区变化的三种力量第59-62页
    第三节 利益群体与组织结构:一个可操作的微观分析框架第62-67页
        一、再思国家与社会宏观分析范式第63-64页
        二、重整制度与生活中观分析范式第64-65页
        三、利益群体与组织结构微观分析视野的提出第65-67页
第三章 “三元化社区”治理情境第67-81页
    第一节 “三元化社区”的基本背景第67-75页
        一、可观的股份分红:“想穷晤得穷,年尾又分红”第67-70页
        二、丰厚的“隐性福利”:“躺在地上过日子”第70-75页
    第二节 “三元化社区”的外在特征第75-78页
        一、分配制度第75页
        二、职业分布第75-76页
        三、利益诉求第76-77页
        四、消费观念第77页
        五、聚居方式第77页
        六、社会心理第77-78页
    第三节 “三元化社区”的维持机制第78-79页
        一、“社区本位”第78页
        二、“集体特征”第78-79页
        三、“法出多门”第79页
    小结第79-81页
第四章 三元化利益群体形成第81-96页
    第一节 南海经济发展模式与制度变迁第81-86页
        一、“发财靠自己,致富靠集体”第81-83页
        二、“以地生财”:农民成为集体经济的主要受益者第83-84页
        三、农村工业化:有车有楼不如有个农村户口第84-86页
    第二节 内外有别:无法融入的不止是外来人口第86-89页
        一、“陌生人的无序世界”第87-88页
        二、“熟人的陌生人社会”第88-89页
    第三节 村籍制度:封闭状态的形成与维持第89-93页
        一、“古有康有为,今有外嫁女”第90页
        二、村庄中的国家与集体第90-92页
        三、“谁不是集体的?”第92-93页
    小结第93-96页
第五章 “三元化社区”外部紧张第96-108页
    第一节 人民公社的制度遗产第96-100页
        一、集体主义:人人有饭吃第96-98页
        二、新集体主义:人人有钱花第98-99页
        三、天然的藩篱:“人人有份,人人无权”第99-100页
    第二节 政社不分的运行模式第100-102页
        一、自治组织功能异化第100-102页
        二、党代自治或自治和党治两张皮第102页
    第三节 政经混合的管理体制第102-106页
        一、政经合一:“三个班子一个门,弄来弄去一个人”第103-104页
        二、角色错位:经济组织绑架党组织和自治组织第104-106页
    小结第106-108页
第六章 “三元化社区”内在张力第108-123页
    第一节 依附:组织与群体利益同构第108-116页
        一、一元化组织结构的成因及其特征第108-111页
        二、群体对组织依附的内在机理第111-114页
        三、组织对群体的约束机制第114-116页
    第二节 错位:群体分化对于组织结构的挑战第116-119页
        一、三元群体诉求的利益纷争第116-117页
        二、一元化组织结构的治理实践图景第117-119页
        三、利益群体与组织结构的错位互构第119页
    第三节 组织结构壁垒之下的群体身份之争第119-121页
        一、土地的公共物品性质第120页
        二、人民公社制度的路径依赖第120-121页
    小结第121-123页
第七章 “三元化社区”治理策略第123-145页
    第一节 地方的改革与创新第123-133页
        一、村改居:农村社区的蜕变与融入第123-126页
        二、政社分离:自治功能的回归与强化第126-129页
        三、政经分离:“不是消灭矛盾,而是隔离矛盾”第129-133页
    第二节 组织结构的创生与重构第133-138页
        一、从政经混合到政经分离的权利重塑第133-134页
        二、“关联式动员”的组织结构设计第134-135页
        三、“利益群体”与“组织结构”的更新与对应第135-138页
    第三节 从群体对组织的依附到组织为群体服务第138-144页
        一、基层组织职能运作与权力制衡的关系第138-141页
        二、南海组织结构改革推进的风险第141-144页
    小结第144-145页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第145-153页
    第一节 结论第145-150页
        一、一元对多元:传统社区治理模式失灵第145-147页
        二、多元对多元:分离型社区治理模式重构第147-150页
    第二节 讨论第150-153页
        一、“三元化社区”是一种结果还是一个阶段?第150-151页
        二、城镇化是一种选择还是一个模式?第151页
        三、农民是一种身份还是一个职业?第151-153页
参考文献第153-162页
致谢第162-163页

论文共1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采收前连续LED光照调控生菜硝酸盐代谢机理的研究
下一篇:甘肃中部沿黄灌区马铃薯连作障碍机理及防控技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