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1.选题依据 | 第8页 |
2.研究意义 | 第8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三) 论文结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2-14页 |
1.论文结构 | 第12-13页 |
2.研究方法 | 第13页 |
3.创新点 | 第13-14页 |
一、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实践 | 第14-17页 |
(一) 马克思社会发展“三阶段”论 | 第14-15页 |
(二)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西方的实践 | 第15-17页 |
二、当代中国社会“双重依赖”的表现与特点 | 第17-23页 |
(一) 对人的依赖 | 第17-20页 |
1.表现:清官情结与权力崇拜 | 第17-19页 |
2.特点:从对共同体的依赖到对权力的依赖 | 第19-20页 |
(二) 对物的依赖 | 第20-23页 |
1.表现:器物至上与功利主义 | 第20-21页 |
2.特点:工具理性与泛商品化的并行 | 第21-23页 |
三、当代中国社会“双重依赖”的形成 | 第23-29页 |
(一) 近代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特殊性 | 第23-25页 |
1.顺序颠倒的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 | 第23-24页 |
2.影响:对人的依赖的延续 | 第24-25页 |
(二) 再分配体制对人的依赖的强化 | 第25-27页 |
1.单位制对人的依赖的强化 | 第25-26页 |
2.人民公社制度对人的依赖的强化 | 第26-27页 |
(三) 当代中国的市场转型 | 第27-29页 |
1.当代中国市场转型的特点:再分配体制与市场体制并行 | 第27页 |
2.影响:对物的依赖的形成 | 第27-29页 |
四、走出“双重依赖”的途径 | 第29-36页 |
(一) 信仰体系的重建 | 第29-31页 |
(二) 制度完善与法制建设 | 第31-33页 |
(三) “能动社会”的构建 | 第33-36页 |
结语 | 第36-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