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佛教论文--对佛教的分析和研究论文

太虚法师“空”“有”会通思想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引言第7-14页
    1.1 选题意义第7-8页
    1.2 文献综述第8-12页
    1.3 研究方法及难点、重点第12页
    1.4 创新与不足第12-13页
    1.5 文章结构第13-14页
第2章 太虚法师“空”“有”会通思想之历史背景第14-37页
    2.1“空”“有”释义第14-19页
        2.1.1“空”“有”概念之界定第14-17页
        2.1.2 空有之争的问题实质第17-19页
    2.2 佛教思想史上的空有之争第19-26页
        2.2.1 隋唐空有之争第21-24页
        2.2.2 民国时代再次出现严重的空有之争第24-26页
    2.3 太虚法师与空有之争第26-35页
        2.3.1 太虚法师佛学思想特色第26-28页
        2.3.2 太虚法师与其他学者的“空有论战”第28-35页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3章 太虚法师“空”“有”之会通第37-60页
    3.1 太虚法师的教理行果佛教整体论第37-51页
        3.1.1 太虚法师教理行果思想概述第38-43页
        3.1.2 太虚法师教理行果思想中的整体佛教论第43-44页
        3.1.3 空有二宗在“教理行果”体系中的会通第44-51页
    3.2 太虚法师大乘三系判教论中的空有会通思想第51-58页
        3.2.1 法性空慧学第52-54页
        3.2.2 法相唯识学第54-55页
        3.2.3 法界圆觉学第55-56页
        3.2.4 空有二宗在大乘三系中的会通第56-58页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4章 太虚法师“空”“有”会通思想之意义第60-69页
    4.1 太虚法师空有会通思想在中国佛教史上的意义第60-63页
        4.1.1 佛教思想圆融的一次表现第60-62页
        4.1.2 民国佛教思想的重要一极第62-63页
    4.2 太虚法师空有会通思想对近代佛教思想的影响第63-68页
        4.2.1 慈航的整体佛教观第63-65页
        4.2.2 印顺的大乘三系思想第65-68页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结语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4页
致谢第74-75页
个人简历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克思货币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下一篇:H公司薪酬与绩效管理体系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