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引言 | 第10-15页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1.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1.2 境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2 我国食品安全公共警告的基本内容 | 第15-21页 |
2.1 食品安全公共警告的概念 | 第15-16页 |
2.2 食品安全公共警告的特征 | 第16-18页 |
2.2.1 食品安全公共警告的目的是维护公共利益 | 第16-17页 |
2.2.2 食品安全公共警告是行政主体实施的行为 | 第17页 |
2.2.3 食品安全公共警告的接收主体是社会公众 | 第17-18页 |
2.2.4 食品安全公共警告的内容是食品违法信息 | 第18页 |
2.3 食品安全公共警告的法理基础 | 第18-21页 |
2.3.1 法权利基础:知情权、健康权和生命权保护的要求 | 第19页 |
2.3.2 法原则基础:风险预防原则的要求 | 第19-21页 |
3 我国食品安全公共警告的现状与法律挑战 | 第21-35页 |
3.1 食品安全公共警告的现状 | 第21-25页 |
3.1.1 食品安全公共警告立法现状 | 第21-22页 |
3.1.2 食品安全公共警告的实践现状 | 第22-25页 |
3.2 食品安全公共警告法律上的挑战 | 第25-35页 |
3.2.1 食品安全公共警告的法律性质难以确定 | 第25-29页 |
3.2.2 食品安全公共警告发布内容和条件不明确 | 第29-30页 |
3.2.3 食品安全公共警告的程序性规定欠缺 | 第30-33页 |
3.2.4 食品安全公共警告的救济渠道不明 | 第33-35页 |
4 其他国家和地区食品安全公共警告的经验及借鉴 | 第35-40页 |
4.1 其他国家和地区食品安全公共警告的经验 | 第35-38页 |
4.1.1 德国的公共警告制度 | 第35-36页 |
4.1.2 日本的消费危害情报制度 | 第36页 |
4.1.3 美国的消费安全警报 | 第36-37页 |
4.1.4 台湾地区的消费警讯制度 | 第37-38页 |
4.2 其他国家和地区有关食品安全公共警告的借鉴 | 第38-40页 |
4.2.1 发布公共警告坚持比例性原则 | 第38页 |
4.2.2 设立专门的信息纠错机构 | 第38-39页 |
4.2.3 将食品安全公共警告纳入行政救济范围 | 第39-40页 |
5 完善我国食品安全公共警告的法律制度 | 第40-50页 |
5.1 明确食品安全公共警告的法律性质 | 第40-42页 |
5.2 发布食品安全公共警告坚持行政法律原则 | 第42-44页 |
5.2.1 食品安全监管主体坚持法律保留原则 | 第42-43页 |
5.2.2 食品安全监管主体发布警告时坚持比例原则 | 第43-44页 |
5.3 完善食品安全公共警告的程序控制 | 第44-46页 |
5.3.1 完善食品安全公共警告发布前的程序 | 第44-46页 |
5.3.2 明确食品安全公共警告发布时的程序 | 第46页 |
5.4 明确食品安全公共警告的救济方式 | 第46-50页 |
5.4.1 完善行政救济方式 | 第46-47页 |
5.4.2 完善司法救济方式 | 第47-48页 |
5.4.3 寻求国家赔偿救济 | 第48-50页 |
6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4-5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