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一、提出问题 | 第11-15页 |
(一) 问题意识 | 第11页 |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15页 |
1. 法律思维 | 第11-13页 |
2. 法官思维 | 第13-14页 |
3. 法治思维 | 第14-15页 |
二、中国语境下法律人思维的争议 | 第15-20页 |
(一) 争议的缘起 | 第15-16页 |
(二) 争议的问题 | 第16-20页 |
1. 法律人思维是否存在? | 第16-17页 |
2. 法律人思维跟其他思维相比独特吗? | 第17-19页 |
3. 存在统一的法律人思维吗? | 第19-20页 |
三、法律人思维之争的理论剖析 | 第20-32页 |
(一) 法律人思维之争的学术背景 | 第21-26页 |
(二) 法律人思维之争所依托的理论资源 | 第26-30页 |
(三) 法律人思维之争的重要意义 | 第30-32页 |
1. 法律人思维之争对中国法治建设的时代意义 | 第30-31页 |
2. 法律人思维之争对中国法学发展的建构价值 | 第31-32页 |
四、中国语境下法律人思维:迈向一种建构主义立场 | 第32-47页 |
(一) 解构主义立场的不足 | 第32-36页 |
1. 体现西方后现代法学的解构主义立场,对中国法治建设不合时宜 | 第32-33页 |
2. 解构主义立场在具体方法上往往片面夸大后果考量的使用 | 第33-36页 |
(二) 建构主义立场之论证 | 第36-47页 |
1. 从国外法治经验看,法律人思维是一种客观存在 | 第36-39页 |
2. 中国法治建设需要法律人思维的建构主义立场 | 第39-43页 |
3. 建构主义立场能够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 | 第43-47页 |
五、结语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学位论文评阅与答辩情况表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