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柴油机论文--理论论文

小型柴油机富氧燃烧试验系统设计与燃烧特性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1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1.1 选题背景第13页
        1.1.2 选题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1 柴油机富氧燃烧技术的应用研究及进展第14-15页
        1.2.2 富氧燃烧对柴油机燃烧过程的影响研究第15页
        1.2.3 富氧燃烧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研究第15-16页
        1.2.4 控制富氧燃烧柴油机NO_x排放的研究第16页
    1.3 柴油机NO_x和碳烟的生成机理第16-19页
        1.3.1 NO_x的形成机理第16-18页
        1.3.2 颗粒的形成机理第18-19页
    1.4 课题来源和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9-21页
        1.4.1 课题来源第19页
        1.4.2 研究主要内容第19-21页
第二章 小型柴油机富氧燃烧试验系统的设计与构建第21-32页
    2.1 引言第21页
    2.2 试验系统的总体设计第21-23页
        2.2.1 试验系统总体设计方案第21-22页
        2.2.2 试验系统总体构建第22-23页
    2.3 发动机测试台的设计及构建第23-24页
        2.3.1 发动机测试台的设计方案第23-24页
        2.3.2 发动机测试台的构建第24页
    2.4 进气排气系统的设计及构建第24-28页
        2.4.1 供氧系统第25-26页
        2.4.2 进气管路设计第26-28页
        2.4.3 排气管路设计第28页
    2.5 数据采集及处理系统的设计及构建第28-31页
    2.6 试验系统稳定性测试第31页
    2.7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小型柴油机富氧燃烧特性的试验研究第32-40页
    3.1 柴油机富氧燃烧特性研究的试验方法第32-35页
        3.1.1 试验样机第32页
        3.1.2 试验方案第32-35页
    3.2 富氧燃烧对小型柴油机性能的影响第35-36页
        3.2.1 富氧燃烧对柴油机经济性的影响第35-36页
        3.2.2 富氧燃烧对柴油机排气温度的影响第36页
    3.3 富氧燃烧对小型柴油机排放的影响第36-38页
        3.3.1 NO_x排放分析第37页
        3.3.2 碳烟排放分析第37-38页
    3.4 本章小结第38-40页
第四章 柴油机富氧燃烧特性的数值研究方法第40-50页
    4.1 内燃机数值模拟概述第40-42页
        4.1.1 内燃机模拟的燃烧模型第40-41页
        4.1.2 内燃机多维模拟的发展概况第41-42页
    4.2 数值模拟软件简介第42-44页
        4.2.1 CHEMKIN软件介绍第42-43页
        4.2.2 FIRE软件介绍第43-44页
    4.3 FIRE与CHEMKIN的耦合策略第44-46页
    4.4 化学动力学模型的选取第46页
    4.5 湍流和喷雾计算模型的选取第46-48页
        4.5.1 湍流运动模型第46-48页
        4.5.2 燃油喷雾模型第48页
    4.6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五章 柴油机富氧燃烧模型的建立与模拟结果分析第50-66页
    5.1 燃烧模型的建立第50-55页
        5.1.1 燃烧室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第50-52页
        5.1.2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的确定第52-53页
        5.1.3 耦合计算模块设置第53-54页
        5.1.4 计算模型的验证第54-55页
    5.2 进气富氧对柴油机燃烧过程的影响第55-61页
        5.2.1 进气富氧对缸内压力的影响第55-56页
        5.2.2 进气富氧对放热过程的影响第56-57页
        5.2.3 进气富氧对燃烧持续期的影响第57-59页
        5.2.4 进气富氧对缸内平均温度及壁面传热损失的影响第59-61页
    5.3 进气富氧对柴油机排放的影响第61-64页
        5.3.1 进气富氧对NO排放的影响第61-63页
        5.3.2 进气富氧对碳烟排放的影响第63页
        5.3.3 进气富氧对CO排放的影响第63-64页
    5.4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6-69页
    6.1 全文总结第66-67页
        6.1.1 主要结论第66-67页
        6.1.2 主要成果及意义第67页
    6.2 展望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73-74页
致谢第74-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风机塔筒的冲刷磨损和腐蚀行为研究及Fluent数值模拟
下一篇:牵引式无级变速器分析及参数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