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伊达的法西斯主义批判理论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导言 | 第9-19页 |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三、论文的基本框架结构 | 第17-18页 |
四、论文的研究思路与创新 | 第18-19页 |
第一章 瓦伊达法西斯主义批判的理论来源 | 第19-30页 |
第一节 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法西斯主义批判 | 第19-22页 |
一、托洛茨基对教条主义错误认识的批判 | 第20-21页 |
二、托洛茨基论德国无产阶级的选择 | 第21-22页 |
第二节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法西斯主义批判 | 第22-25页 |
一、卢卡奇对非理性主义的批判 | 第23-24页 |
二、葛兰西的法西斯主义批判理论 | 第24-25页 |
第三节 精神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法西斯主义批判 | 第25-28页 |
一、赖希的法西斯主义的大众心理学 | 第26-27页 |
二、弗洛姆的权威主义心理机制批判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二章 瓦伊达法西斯主义批判的理论建构 | 第30-42页 |
第一节 法西斯主义的社会阶层分析 | 第30-34页 |
一、迅速崛起的小资产阶级 | 第31-32页 |
二、默认放任的大资产阶级 | 第32页 |
三、错失机遇的无产阶级 | 第32-34页 |
第二节 法西斯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 | 第34-38页 |
一、意识形态的核心原则:总体性 | 第34-36页 |
二、意识形态的心理基础:权威主义与保守主义 | 第36-38页 |
第三节 法西斯主义的现实环境概述 | 第38-41页 |
一、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 第38-39页 |
二、资本主义的民主危机 | 第39-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瓦伊达法西斯主义批判的比较视域 | 第42-53页 |
第一节 德、意法西斯主义兴起原因的差异性 | 第42-46页 |
一、经济基础:相对落后与高度发达 | 第42-44页 |
二、政治形势:打压工人运动与推翻魏玛政权 | 第44-46页 |
第二节 德、意法西斯主义执政特征的差异性 | 第46-49页 |
一、发展方向:提高资本化程度与扩建军事经济 | 第46-47页 |
二、总体方针:依附性政策与人为紧张局势 | 第47-49页 |
第三节 法西斯主义与波拿巴主义的异同 | 第49-52页 |
一、权力结构的共性:政治权力与经济权力相分离 | 第49-50页 |
二、阶级基础的差异:小资产阶级对小农阶级 | 第50-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瓦伊达法西斯主义批判的理论意义 | 第53-59页 |
第一节 瓦伊达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立场 | 第53-55页 |
第二节 瓦伊达超越了前辈的理论局限 | 第55-57页 |
第三节 瓦伊达凸显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诉求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