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项目背景 | 第9-12页 |
一、项目背景 | 第9-10页 |
二、项目介绍 | 第10页 |
(一) 项目简介 | 第10页 |
(二) 项目点以及服务对象简介 | 第10页 |
三、项目意义 | 第10-12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章 留守儿童人际交往障碍分析 | 第12-23页 |
一、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一) 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状况的研究 | 第12-13页 |
(二) 人际交往障碍的介入研究 | 第13-14页 |
(三) 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 | 第14-15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一) 留守儿童 | 第15-16页 |
(三) 人际交往障碍 | 第16页 |
(三) 人际交往能力 | 第16-17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17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一) 调查方法 | 第17-18页 |
(二) 实务方法 | 第18页 |
五、留守儿童人际交往障碍分析 | 第18-23页 |
(一) 调查地点选择 | 第18-19页 |
(二) 调查方法 | 第19页 |
(三) 留守儿童人际交往障碍分析 | 第19-23页 |
第三章 方案目标 | 第23-25页 |
一、总目标 | 第23页 |
二、具体目标 | 第23-25页 |
(一) 增强对人际交往重要性的认知 | 第23页 |
(二) 增强对人际交往原则的认知 | 第23-24页 |
(三) 减缓人际交往中自卑、焦虑等不良情绪 | 第24页 |
(四) 增强交往与互助的主动性 | 第24-25页 |
第四章 实务模式 | 第25-30页 |
一、实务模式选择 | 第25-26页 |
(一) 发展模式 | 第25页 |
(二) 发展模式目标 | 第25页 |
(三) 发展模式目标的实现条件 | 第25-26页 |
二、项目方案设计 | 第26-30页 |
(一) 小组设置 | 第26页 |
(二) 理论基础 | 第26-27页 |
(三) 小组计划 | 第27-29页 |
(四) 预计困难及解决方案 | 第29-30页 |
第五章 实务内容 | 第30-41页 |
一、适应阶段 | 第30-32页 |
(一) 第一次小组活动 | 第30-32页 |
二、成熟阶段 | 第32-37页 |
(一) 第二次小组活动 | 第32-34页 |
(二) 第三次小组活动 | 第34-35页 |
(三) 第四次小组活动 | 第35-37页 |
三、结束阶段 | 第37-41页 |
(一) 第五次小组活动 | 第38-39页 |
(二) 第六次小组活动 | 第39-41页 |
第六章 项目评估 | 第41-47页 |
一、结果评估 | 第41-45页 |
(一) 项目目标达成情况 | 第41-43页 |
(二) 服务对象满意度评估 | 第43页 |
(三) 项目效果评估 | 第43-45页 |
二、过程评估 | 第45-47页 |
(一) 组员表现评估 | 第45-46页 |
(二) 社工角色评估 | 第46-47页 |
第七章 总结、讨论和建议 | 第47-52页 |
一、结论 | 第47-48页 |
(一) 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升 | 第47页 |
(二) 小组工作对提升留守儿童人际交往能力作用显著 | 第47-48页 |
二、对策建议 | 第48-49页 |
(一)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鼓励与社会化方面的关注 | 第48-49页 |
(二) 丰富对留守儿童问题的介入研究 | 第49页 |
(三) 推动学校层面建立社工站 | 第49页 |
三、反思与存在的不足 | 第49-52页 |
(一) 小组经验 | 第50页 |
(二) 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5-56页 |
附录一 | 第56-57页 |
附录二 | 第57-58页 |
附录三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