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1.2 碱渣的性质及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3 混凝土收缩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1.3.1 混凝土收缩变形的分类及机理研究 | 第18-20页 |
1.3.2 混凝土收缩控制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4 混凝土内养护技术研究进展 | 第22-26页 |
1.4.1 内养护概念及机理 | 第22-23页 |
1.4.2 内养护材料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1.5 存在的问题 | 第26页 |
1.6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第28-44页 |
2.1 原材料 | 第28-30页 |
2.1.1 原状碱渣 | 第28-29页 |
2.1.2 除氯碱渣 | 第29页 |
2.1.3 碱渣内养护材料 | 第29页 |
2.1.4 抗氯盐混凝土原材料 | 第29-30页 |
2.1.5 超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 | 第30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30-44页 |
2.2.1 水泥胶砂试验方法 | 第30-32页 |
2.2.2 抗氯盐砂浆试验方法 | 第32-34页 |
2.2.3 抗氯盐混凝土试验方法 | 第34-38页 |
2.2.4 超高性能混凝土试验方法 | 第38-39页 |
2.2.5 内部相对湿度测定试验方法 | 第39-40页 |
2.2.6 微观分析试验方法 | 第40-44页 |
第三章 碱渣内养护材料制备工艺及其性能研究 | 第44-58页 |
3.1 碱渣内养护材料制备工艺研究 | 第44-45页 |
3.2 碱渣内养护材料性能研究 | 第45-57页 |
3.2.1 内养护材料粉体粒径组成分析 | 第45-47页 |
3.2.2 内养护材料粉体微观形貌分析 | 第47-50页 |
3.2.3 内养护材料粉体比表面积分析 | 第50-51页 |
3.2.4 内养护材料粉体流动度比和活性指数分析 | 第51-53页 |
3.2.5 内养护材料粉体吸水释水特性研究 | 第53-57页 |
3.3 本章小节 | 第57-58页 |
第四章 碱渣内养护材料对抗氯盐混凝土性能影响及机理研究 | 第58-102页 |
4.1 抗氯盐砂浆配合比优化研究 | 第58-70页 |
4.1.1 试验方案 | 第58-59页 |
4.1.2 砂浆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9-67页 |
4.1.3 砂浆早龄期自收缩变形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67-70页 |
4.2 碱渣内养护材料对抗氯盐砂浆性能影响及机理研究 | 第70-80页 |
4.2.1 试验方案 | 第70-71页 |
4.2.2 碱渣对抗氯盐砂浆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影响 | 第71-73页 |
4.2.3 碱渣对抗氯盐砂浆自收缩变形影响 | 第73-75页 |
4.2.4 碱渣对抗氯盐砂浆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影响 | 第75-76页 |
4.2.5 碱渣对抗氯盐砂浆微观结构影响及机理分析 | 第76-80页 |
4.3 碱渣内养护材料对抗氯盐混凝土性能影响及机理研究 | 第80-93页 |
4.3.1 试验方案 | 第80-81页 |
4.3.2 碱渣对抗氯盐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影响 | 第81-83页 |
4.3.3 碱渣对抗氯盐混凝土自收缩变形影响 | 第83-87页 |
4.3.4 碱渣对抗氯盐混凝土干缩性能影响 | 第87-88页 |
4.3.5 碱渣对抗氯盐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影响 | 第88-89页 |
4.3.6 碱渣对抗氯盐混凝土微观结构影响 | 第89-93页 |
4.4 碱渣内养护材料对水泥水化进程影响及机理研究 | 第93-101页 |
4.4.1 早龄期水化放热实验 | 第93-95页 |
4.4.2 差热和热失重分析实验 | 第95-101页 |
4.5 本章小节 | 第101-102页 |
第五章 碱渣内养护材料对超高性能混凝土性能影响及机理研究 | 第102-126页 |
5.1 超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优化研究 | 第102-114页 |
5.1.1 试验方案 | 第102-103页 |
5.1.2 超高性能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103-112页 |
5.1.3 超高性能混凝土早龄期自收缩变形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112-114页 |
5.2 碱渣内养护材料对超高性能混凝土性能影响及机理研究 | 第114-125页 |
5.2.1 试验方案 | 第114-115页 |
5.2.2 碱渣对超高性能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影响 | 第115-117页 |
5.2.3 碱渣对超高性能混凝土自收缩变形影响 | 第117-120页 |
5.2.4 碱渣对超高性能混凝土微观结构影响及机理分析 | 第120-125页 |
5.3 本章小节 | 第125-12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26-129页 |
1.研究结论 | 第126-127页 |
2.创新点 | 第127页 |
3.展望 | 第127-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6-137页 |
致谢 | 第137-138页 |
附件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