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2 泡沫混凝土及其夹芯墙板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泡沫混凝土及其夹芯墙板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2 泡沫混凝土及其夹芯墙板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泡沫混凝土夹芯墙板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第19-23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4.4 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第二章 试验原材料与设备 | 第23-29页 |
2.1 试验原材料 | 第23-26页 |
2.1.1 胶凝材料 | 第23页 |
2.1.2 发泡剂 | 第23-24页 |
2.1.3 硅酸钙板 | 第24页 |
2.1.4 纤维 | 第24-25页 |
2.1.5 矿物掺合料及外加剂 | 第25-26页 |
2.2 试验设备 | 第26-29页 |
2.2.1 发泡机 | 第26页 |
2.2.2 千分尺 | 第26-27页 |
2.2.3 压力机 | 第27页 |
2.2.4 导热系数仪 | 第27页 |
2.2.5 温度检测系统 | 第27页 |
2.2.6 扫描电镜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硅酸钙板/泡沫混凝土夹芯墙板干缩性能研究 | 第29-41页 |
3.1 干缩性能测试的试件制备和试验方法 | 第29-30页 |
3.2 纤维种类和掺量对夹芯墙板干缩性能的影响 | 第30-33页 |
3.2.1 聚丙烯纤维对夹芯墙板干缩性能的影响 | 第30-32页 |
3.2.2 聚乙烯醇纤维对夹芯墙板干缩性能的影响 | 第32页 |
3.2.3 硅酸钙板/泡沫混凝土夹芯墙板的显微分析 | 第32-33页 |
3.3 纤维抑制夹芯墙板干燥收缩作用的机制分析 | 第33-39页 |
3.3.1 夹芯墙板中泡沫混凝土各部位干缩值的差异性 | 第34-35页 |
3.3.2 夹芯墙板中泡沫混凝土各部位干缩差异性的实际测试 | 第35页 |
3.3.3 夹芯墙板中泡沫混凝土各部位干缩差异性的测试结果分析 | 第35-37页 |
3.3.4 基于收缩应力的纤维抑制夹芯墙板干缩的作用机制分析 | 第37-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硅酸钙板/泡沫混凝土夹芯墙板受压性能研究 | 第41-57页 |
4.1 硅酸钙板/泡沫混凝土夹芯墙板受压性能评价和破坏形式 | 第41-43页 |
4.2 硅酸钙板/泡沫混凝土夹芯墙板受压荷载下的力学性能 | 第43-45页 |
4.2.1 纤维掺量对夹芯墙板受压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3-44页 |
4.2.2 芯材干密度对夹芯墙板受压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4-45页 |
4.3 硅酸钙板/泡沫混凝土夹芯墙板受压应力-应变曲线分析 | 第45-49页 |
4.3.1 夹芯墙板受压应力-应变曲线特点 | 第45-46页 |
4.3.2 纤维掺量对夹芯墙板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的影响 | 第46页 |
4.3.3 芯材干密度对夹芯墙板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的影响 | 第46-47页 |
4.3.4 夹芯墙板应力-应变全曲线方程 | 第47-49页 |
4.4 硅酸钙板/泡沫混凝土夹芯墙板芯材性能的优化及其受压性能的研究 | 第49-55页 |
4.4.1 夹芯墙板芯材性能优化 | 第49-53页 |
4.4.1.1 粉煤灰对泡沫混凝土性能的优化 | 第49-51页 |
4.4.1.2 乳胶粉对泡沫混凝土性能的优化 | 第51-52页 |
4.4.1.3 黄原胶对泡沫混凝土性能的优化 | 第52-53页 |
4.4.2 夹芯墙板受压性能优化对比分析 | 第53-55页 |
4.5 泡沫混凝土夹芯墙板受压薄弱区分析 | 第55-5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硅酸钙板/泡沫混凝土夹芯墙板热工性能研究 | 第57-75页 |
5.1 夹芯墙板热工性能试验配合比和试验方法 | 第57-60页 |
5.2 泡沫混凝土与夹芯墙板保温隔热效果对比分析 | 第60-63页 |
5.3 不同密度的夹芯墙板保温隔热效果分析 | 第63-64页 |
5.4 不同厚度的夹芯墙板保温隔热效果分析 | 第64-66页 |
5.5 夹芯墙板保温隔热效果温度场数值模拟分析 | 第66-74页 |
5.5.1 ANSYS Workbench 15.0 的建模、网格划分与施加荷载 | 第66-68页 |
5.5.2 泡沫混凝土保温隔热效果温度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68-71页 |
5.5.3 夹芯墙板保温隔热效果温度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71-7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5-79页 |
1. 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2. 创新点 | 第76页 |
3. 展望 | 第76-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附件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