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组合结构论文

带竖向接缝装配式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及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2页
    1.1 引言第12-13页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3-14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9页
        1.3.1 国内近期住宅产业化的研发进展第14-15页
        1.3.2 装配式剪力墙结构标准规范的介绍第15-16页
        1.3.3 竖向接缝的研究概况第16-18页
        1.3.4 带竖向接缝装配式剪力墙的研究概况第18-19页
    1.4 本文课题的研究思路和工作内容第19-22页
        1.4.1 研究思路第19-21页
        1.4.2 本文工作内容第21-22页
第二章 带竖向接缝装配式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方案第22-36页
    2.1 试验目的第22页
    2.2 试件设计与制作第22-31页
        2.2.1 试件设计第22-26页
        2.2.2 试件制作第26-27页
        2.2.3 试件材料第27-30页
        2.2.4 试验轴压力第30-31页
    2.3 试验加载装置及量测内容第31-35页
        2.3.1 加载装置第31-32页
        2.3.2 加载制度第32-33页
        2.3.3 量测内容第33页
        2.3.4 测点布置和数据采集第33-35页
    2.4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三章 带竖向接缝装配式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结果及分析第36-87页
    3.1 试验现象描述及破坏形态分析第36-63页
        3.1.1 试验现象描述第36-49页
        3.1.2 试件各阶段破坏形态图第49-57页
        3.1.3 试件破坏形态分析第57-63页
    3.2 荷载-位移滞回特性分析第63-65页
    3.3 骨架曲线分析第65-67页
    3.4 变形能力分析第67-69页
        3.4.1 屈服位移△_y的确定第67-68页
        3.4.2 极限位移△_u的确定第68页
        3.4.3 试验结果第68-69页
    3.5 竖向钢筋应变及分析第69-75页
    3.6 连接板应变及变形分析第75-80页
        3.6.1 连接板剪应变第76-78页
        3.6.2 连接板剪切角第78-80页
    3.7 刚度退化分析第80-83页
    3.8 耗能性能分析第83-86页
        3.8.1 能量耗散系数第84页
        3.8.2 等效粘滞阻尼比第84-86页
    3.9 本章小结第86-87页
第四章 带竖向接缝装配式剪力墙初始刚度及承载力计算第87-102页
    4.1 引言第87页
    4.2 力学模型的建立及弹性内力、初始刚度的求解第87-92页
        4.2.1 力学模型第87-88页
        4.2.2 模型几何参数计算方法第88-89页
        4.2.3 力法方程的建立及基本未知量的求解第89-91页
        4.2.4 弹性内力计算第91-92页
        4.2.5 初始刚度计算第92页
    4.3 承载力计算方法第92-97页
        4.3.1 墙肢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第93-96页
        4.3.2 墙肢斜截面承载力计算第96页
        4.3.3 竖向接缝抗剪承载力计算第96-97页
    4.4 初始刚度计算结果及分析第97-98页
    4.5 承载力计算结果及分析第98-100页
        4.5.1 连接板屈服时的水平承载力第98-99页
        4.5.2 峰值点的水平承载力第99-100页
        4.5.3 水平施工缝抗滑移验算第100页
    4.6 本章小结第100-102页
第五章 带竖向接缝装配式剪力墙受力性能参数分析第102-129页
    5.1 引言第102页
    5.2 与常规开洞剪力墙特点的对比第102-105页
        5.2.1 常规开洞剪力墙的类型及特点第102-103页
        5.2.2 竖向接缝参数的定义第103-104页
        5.2.3 特点对比第104-105页
    5.3 基于连续连杆法的参数理论公式第105-111页
        5.3.1 连续连杆法的基本原理第105-106页
        5.3.2 竖向接缝刚度系数第106-108页
        5.3.3 整体参数第108页
        5.3.4 相对刚度第108-109页
        5.3.5 竖向接缝剪力系数第109页
        5.3.6 整体弯矩系数第109-110页
        5.3.7 墙肢反弯点高度与整体弯矩系数的关系第110-111页
    5.4 基本模型及分析方案第111-115页
        5.4.1 基本模型及验证第111-113页
        5.4.2 分析方案第113-115页
    5.5 基于连续连杆法的计算结果及分析第115-123页
        5.5.1 整体参数第115-116页
        5.5.2 相对刚度第116-117页
        5.5.3 竖向接缝剪力系数第117-118页
        5.5.4 整体弯矩系数第118-119页
        5.5.5 墙肢反弯点高度第119-121页
        5.5.6 与按整体小开口墙计算的内力对比第121-123页
    5.6 基于有限元方法的计算结果及分析第123-125页
        5.6.1 刚度第123页
        5.6.2 内力第123-125页
    5.7 参数分析可得结论第125-126页
    5.8 竖向接缝参数取值方法第126-127页
        5.8.1 竖向接缝的抗震设计承载力条件第126-127页
        5.8.2 基底混凝土名义剪应力水平取值建议方法第127页
        5.8.3 竖向接缝参数取值建议方法第127页
    5.9 本章小结第127-129页
结论与展望第129-131页
    1 结论第129-130页
    2 展望第130-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3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35-136页
致谢第136-137页
附件第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掺AMPS合成的聚羧酸减水剂对水泥—蒙脱土浆体分散性的影响
下一篇:除氯碱渣用作内养护材料对混凝土性能影响及其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