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1.2 国外研究动态 | 第9-14页 |
1.2.1 宏观模型 | 第10-11页 |
1.2.2 微观模型 | 第11-12页 |
1.2.3 国外劳动力转移的经济与收入理论 | 第12-14页 |
1.3 国内学者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效应的研究 | 第14-18页 |
1.3.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界定与测度 | 第14-15页 |
1.3.2 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效应界定 | 第15页 |
1.3.3 研究的方法与计量方法的使用 | 第15页 |
1.3.4 对经济增长效应结论综述 | 第15-17页 |
1.3.5 农村剩余劳动向转移与通货膨胀 | 第17页 |
1.3.6 农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 第17-18页 |
1.4 综合评述 | 第18页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及创新点 | 第18-20页 |
1.5.1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内容 | 第18-19页 |
1.5.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19页 |
1.5.3 研究新颖之处与不足 | 第19-20页 |
第2章 湖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规模测度 | 第20-26页 |
2.1 当前湖南省农村人口及劳动力结构 | 第20-21页 |
2.1.1 湖南农村人口及劳动力的基本结构 | 第20-21页 |
2.1.2 2012年湖南省农民工基本结构 | 第21页 |
2.2 剩余劳动力的界定及测度计算方法 | 第21-23页 |
2.2.1 本文的剩余劳动力的界定 | 第21页 |
2.2.2 剩余劳动的测定的依据与方法 | 第21-22页 |
2.2.3 基本测算方法介绍 | 第22页 |
2.2.4 数据引用与剩余劳动力供给的测算结果 | 第22-23页 |
2.3 湖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 | 第23-26页 |
2.3.1 湖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总量情况 | 第23-24页 |
2.3.2 湖南省剩余劳动力(农民工)就业区域去向 | 第24页 |
2.3.3 湖南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 | 第24-26页 |
第3章 湖南省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收入效应实证分析 | 第26-34页 |
3.1 收入效应的界定以及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收入状况 | 第26-27页 |
3.1.1 收入效应的界定 | 第26页 |
3.1.2 湖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收入变化特征 | 第26-27页 |
3.2 湖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农民纯收入增长效应与消费效应 | 第27-28页 |
3.2.1 劳动力的转移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及消费具有正相关 | 第27-28页 |
3.2.2 劳动力转移与人均纯收入的线性关系 | 第28页 |
3.2.3 劳动力转移对消费水平影响的线性关系 | 第28页 |
3.3 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平等改善的效应分析 | 第28-30页 |
3.3.1 城乡收入差距经历的从小到大,再慢慢变小的过程 | 第28-29页 |
3.3.2 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因素 | 第29-30页 |
3.4 湖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30-34页 |
3.4.1 模型与数据选择 | 第30-31页 |
3.4.2 2000年到2007年第一阶段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比的影响 | 第31-32页 |
3.4.3 2007年到2013年第二阶段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比的影响 | 第32-34页 |
第4章 湖南省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结构优化效应 | 第34-39页 |
4.1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34-36页 |
4.1.1 相关指标的选取 | 第34页 |
4.1.2 湖南省经济结构偏离度计算 | 第34-35页 |
4.1.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湖南省产业结构变迁影响 | 第35-36页 |
4.2 数学模型及计量分析 | 第36-39页 |
4.2.1 模型选取 | 第36-37页 |
4.2.2 结论 | 第37-39页 |
第5章 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促进经济效应的提升 | 第39-42页 |
5.1 进一步放宽户籍制度,成熟时可以取消户籍制度 | 第39页 |
5.2 推进与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盘活土地资本,增强农村经济活力 | 第39-40页 |
5.3 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教育,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 | 第40页 |
5.4 关注“用工荒”现象,创造农村劳动力良好的双向转移环境,搞活农村经济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作者简介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