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7-12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1-12页 |
2 《孔子家语》的德育目标 | 第12-15页 |
2.1 圣人人格 | 第12-13页 |
2.2 君子人格 | 第13-14页 |
2.3 士人人格 | 第14-15页 |
3 《孔子家语》的德育内容 | 第15-23页 |
3.1 孝——“德之始” | 第15-17页 |
3.2 智——“自知” | 第17-18页 |
3.3 信——“诚信” | 第18-19页 |
3.4 礼——“常制中” | 第19-20页 |
3.5 仁——“爱人” | 第20-23页 |
4 《孔子家语》的德育方法 | 第23-28页 |
4.1 立志有恒 | 第23-24页 |
4.2 身教示范 | 第24-25页 |
4.3 博学多思 | 第25-26页 |
4.4 躬行践履 | 第26-28页 |
5 《孔子家语》的德育思想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借鉴意义 | 第28-41页 |
5.1 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目标的借鉴意义 | 第28-30页 |
5.1.1 突出道德教育目标的层次性 | 第28-29页 |
5.1.2 增强道德教育目标的主体性 | 第29-30页 |
5.2 对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的借鉴意义 | 第30-36页 |
5.2.1 弘扬“孝道”,培养感恩意识 | 第30-31页 |
5.2.2 重视“自知”,提高自知之明 | 第31-32页 |
5.2.3 加强“诚信”,塑造优良品格 | 第32-33页 |
5.2.4 提升“礼仪”,促进人际关系协调发展 | 第33-34页 |
5.2.5 培养“仁爱”,深化大学生的爱心意识 | 第34-36页 |
5.3 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的借鉴意义 | 第36-41页 |
5.3.1 立志有恒的教育方法 | 第36-37页 |
5.3.2 身教示范的教育方法 | 第37-38页 |
5.3.3 博学多思的教育方法 | 第38-39页 |
5.3.4 躬行践履的教育方法 | 第39-41页 |
6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