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5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 研究框架、方法及创新点 | 第20-25页 |
1.5.1 研究框架 | 第20-22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5.3.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青年风格派 | 第25-47页 |
2.1 青年风格派概况 | 第25-27页 |
2.1.1 历史背景 | 第25-26页 |
2.1.2 名称由来 | 第26-27页 |
2.2 青年风格派的起源和流变 | 第27-33页 |
2.2.1 缘起于比利时的新艺术运动 | 第27-29页 |
2.2.2“新艺术”运动在德语区的发展 | 第29-33页 |
2.3 青年风格派与欧洲其它国家新艺术运动建筑的对比 | 第33-37页 |
2.3.1 曲线风格的特点 | 第34-37页 |
2.3.1.1 比利时 | 第34-35页 |
2.3.1.2 法国巴黎 | 第35-36页 |
2.3.1.3 西班牙巴萨罗那 | 第36-37页 |
2.4 青年风格派与其他建筑思潮的关系 | 第37-43页 |
2.4.1 与工艺美术运动的关系 | 第37-39页 |
2.4.2 与ART DECO的关系 | 第39-41页 |
2.4.3 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关系 | 第41-43页 |
2.5 青年风格派在其他艺术领域的发展 | 第43-47页 |
2.5.1 家具 | 第43-44页 |
2.5.2 工艺品 | 第44-45页 |
2.5.3 平面艺术 | 第45-47页 |
第三章 青岛的青年风格派建筑风格 | 第47-72页 |
3.1 历史背景 | 第47-54页 |
3.1.1 历史沿革 | 第47-49页 |
3.1.2 青岛多元的建筑风格 | 第49-52页 |
3.1.3 青年风格派传入青岛的原因 | 第52-54页 |
3.2 青年风格派建筑的分布区域 | 第54-55页 |
3.3 青岛青年风格派建筑的发展阶段及实例 | 第55-69页 |
3.3.1 初始期 1897-1904 | 第56-58页 |
3.3.1.1.总督临时官邸餐厅 | 第57-58页 |
3.3.2 发展兴盛期 1905-1914 | 第58-67页 |
3.3.2.1.医药商店 | 第58-59页 |
3.3.2.2 亨利王子饭店音乐厅 | 第59-60页 |
3.3.2.3 总督官邸 | 第60-62页 |
3.3.2.4 基督教福音堂 | 第62-64页 |
3.3.2.5 青岛俱乐部 | 第64-65页 |
3.3.2.6 亨利王子饭店旅馆部 | 第65-67页 |
3.3.3 凋零期 1914-1922 | 第67-69页 |
3.3.3.1 普济医院 | 第67-68页 |
3.3.3.2 青年邮便局 | 第68页 |
3.3.3.3 日本中学校办公楼 | 第68-69页 |
3.4 与德国青年风格派的异同 | 第69-72页 |
3.4.1 同时期的德国建筑 | 第69-70页 |
3.4.2 相同点 | 第70页 |
3.4.3 不同点 | 第70-72页 |
第四章 青岛青年风格派建筑的主要特征 | 第72-87页 |
4.1 青岛青年风格派建筑外部装饰手法 | 第72-77页 |
4.1.1.门窗入口 | 第72-74页 |
4.1.2.山墙与山花 | 第74-76页 |
4.1.3. 柱式 | 第76-77页 |
4.1.4. 墙面与铁艺装饰 | 第77页 |
4.2 青岛青年风格派建筑内部装饰手法 | 第77-82页 |
4.2.1. 天花与墙面装饰 | 第78-79页 |
4.2.2 家具 | 第79页 |
4.2.3 灯具 | 第79-81页 |
4.2.4 壁炉 | 第81-82页 |
4.3 青岛青年风格派建筑的表现材料 | 第82-83页 |
4.3.1 釉面砖及玻璃 | 第82-83页 |
4.3.2 金属 | 第83页 |
4.4 青岛青年风格派建筑评价 | 第83-87页 |
4.4.1 历史地位 | 第83-84页 |
4.4.2 青年风格派建筑没落的原因 | 第84-87页 |
第五章 青岛青年风格派建筑遗产的保护发展策略 | 第87-104页 |
5.1 青岛青年风格派建筑的价值分析 | 第87-88页 |
5.1.1 文化价值 | 第87-88页 |
5.1.2 历史价值 | 第88页 |
5.1.3 艺术价值 | 第88页 |
5.2 现状及问题 | 第88-89页 |
5.3 青岛青年风格派建筑的保护策略与建议 | 第89-95页 |
5.3.1 保护与更新的必要性 | 第89-90页 |
5.3.2 中国历史建筑保护发展历程与现状 | 第90-91页 |
5.3.3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原则 | 第91-92页 |
5.3.4 历史建筑保护发展建议 | 第92-95页 |
5.3.4.1 将历史建筑进行功能转换 | 第92-93页 |
5.3.4.2 将历史建筑进行改扩建 | 第93-94页 |
5.3.4.3 健全历史建筑保护法律 | 第94-95页 |
5.3.4.4 让民众参与到保护之中 | 第95页 |
5.3.4.5 加强历史建筑保护人才的培养 | 第95页 |
5.4 青岛历史建筑改造项目研究与实践 | 第95-103页 |
5.4.1 建筑特色 | 第96-97页 |
5.4.2 保护价值 | 第97页 |
5.4.3 建筑现状 | 第97-98页 |
5.4.4 保护发展措施 | 第98-103页 |
5.5 总结 | 第103-104页 |
结语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108-109页 |
附录 | 第109-113页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