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合金温热液压成形系统设计和工艺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铝合金的物理特性及应用 | 第11-12页 |
1.3 温热液压成形的分类及原理 | 第12-14页 |
1.4 温热液压成形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4-18页 |
1.4.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4-16页 |
1.4.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6-18页 |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工作 | 第18-19页 |
第2章 液压系统的设计 | 第19-31页 |
2.1 液压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 第19-20页 |
2.1.1 液压系统的组成 | 第19页 |
2.1.2 液压系统各部分功能 | 第19-20页 |
2.2 液压系统的设计要求 | 第20-21页 |
2.3 循环加热液压系统 | 第21-22页 |
2.4 合模液压系统 | 第22-23页 |
2.5 侧推缸液压系统 | 第23-26页 |
2.5.1 电液比例换向阀的选取 | 第25-26页 |
2.6 热态油充液及增压系统 | 第26-30页 |
2.6.1 增压缸的设计 | 第26-28页 |
2.6.2 加热箱的设计 | 第28-29页 |
2.6.3 电液比例溢流阀的选型 | 第29-30页 |
2.7 冷却系统 | 第30页 |
2.8 整体液压系统原理图 | 第30-31页 |
第3章 电控系统的设计 | 第31-45页 |
3.1 系统控制原理 | 第31页 |
3.2 位移控制系统 | 第31-34页 |
3.2.1 位置控制原理 | 第31-32页 |
3.2.2 位置控制的PID算法 | 第32-33页 |
3.2.3 位移传感器的选型 | 第33-34页 |
3.3 温度控制系统 | 第34-36页 |
3.3.1 温度控制策略 | 第34-35页 |
3.3.2 温度传感器的选型 | 第35-36页 |
3.4 压力控制系统 | 第36-37页 |
3.4.1 压力控制原理 | 第36页 |
3.4.2 压力传感器的选型 | 第36-37页 |
3.5 PLC硬件选择 | 第37-39页 |
3.5.1 CPU模块的选择 | 第38-39页 |
3.5.2 输入/输出模块的选择 | 第39页 |
3.6 I/O地址分配表 | 第39-41页 |
3.7 电动机Y/△减压启动控制 | 第41-42页 |
3.8 比例阀的程序控制 | 第42-45页 |
第4章 典型铝合金温热液压成形理论分析 | 第45-57页 |
4.1 材料的性能分析 | 第45-48页 |
4.1.1 成形材料 | 第45页 |
4.1.2 材料不同温度下拉伸 | 第45-47页 |
4.1.3 材料不同温度下自由胀形 | 第47-48页 |
4.2 温热液压成形过程应力应变分析 | 第48-49页 |
4.3 工艺参数的计算 | 第49-52页 |
4.3.1 初始屈服压力 | 第49-50页 |
4.3.2 破裂内压力 | 第50页 |
4.3.3 整形压力 | 第50-51页 |
4.3.4 轴向进给力 | 第51页 |
4.3.5 合模力 | 第51页 |
4.3.6 补料量 | 第51-52页 |
4.4 温热成形本构方程 | 第52-54页 |
4.5 屈服准则 | 第54页 |
4.6 成形极限分析 | 第54-57页 |
第5章 成形过程模拟和工艺研究 | 第57-75页 |
5.1 工件加工工艺的制定 | 第57页 |
5.2 模具的结构设计 | 第57-58页 |
5.3 模具加热孔道的设计 | 第58-59页 |
5.4 基于Fluent的孔道热流分析 | 第59-67页 |
5.4.1 流体分析简介 | 第59-61页 |
5.4.2 热力学分析简介 | 第61-62页 |
5.4.3 仿真分析 | 第62-67页 |
5.5 模具的受力分析 | 第67-68页 |
5.6 防护和冷却装置的设计 | 第68-69页 |
5.6.1 液压机机架部分冷却 | 第68页 |
5.6.2 模具四周保温及防护 | 第68-69页 |
5.7 基于Dynaform的工件成形数值分析 | 第69-75页 |
5.7.1 建立模型和材料库 | 第70-71页 |
5.7.2 自由胀形模拟 | 第71-72页 |
5.7.3 成形分析及优化 | 第72-7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结论 | 第75页 |
6.2 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