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16-18页 |
1.3.1 基本框架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与难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1.1 支付结算 | 第18页 |
2.1.2 现代化支付系统 | 第18页 |
2.1.3 ATM和POS | 第18-19页 |
2.1.4 助农取款 | 第19页 |
2.1.5 手机支付 | 第19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19-21页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第19-20页 |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0-21页 |
第3章 莱芜市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实践及成效 | 第21-26页 |
3.1 莱芜市地域概况 | 第21页 |
3.2 莱芜市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实践探索 | 第21-24页 |
3.3 莱芜市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取得的成效 | 第24-26页 |
第4章 当前莱芜市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26-34页 |
4.1 内生动力缺失 | 第26-28页 |
4.2 农村居民支付认知匮乏 | 第28-30页 |
4.3 农村地区支付服务需求差异大 | 第30-31页 |
4.4 支付宣传力度不够 | 第31-33页 |
4.5 支付风险防控难度大 | 第33-34页 |
第5章 莱芜市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发展路径探索 | 第34-41页 |
5.1 健全工作机制 | 第34-35页 |
5.2 建立利益补偿机制 | 第35-36页 |
5.3 提高支付工具“适农性” | 第36-37页 |
5.4 提高支付宣传有效性 | 第37-39页 |
5.5 加大支付风险防控力度 | 第39-41页 |
第6章 主要结论 | 第41-42页 |
附录 农村支付结算服务情况调查问卷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附表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