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信贷论文

交通银行苏州分行贷后信用风险预警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 绪论第9-16页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第10-14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0-1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4-16页
        1.3.1 研究思路第14-15页
        1.3.2 研究方法第15-16页
2 商业银行贷后信用风险预警的理论概述第16-27页
    2.1 贷后信用风险的界定第16-17页
        2.1.1 信用风险与信贷资金损失第16-17页
        2.1.2 贷后信用风险与信用风险的关系第17页
    2.2 贷后信用风险形成的机理第17-19页
        2.2.1 系统风险因素第17-18页
        2.2.2 借款人的风险因素第18页
        2.2.3 信息不对称第18-19页
    2.3 贷后信用风险预警第19-21页
        2.3.1 风险预警的界定和意义第19-20页
        2.3.2 贷后信用风险预警的理论基础第20-21页
    2.4 贷后信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与方法第21-27页
3 交通银行苏州分行贷后信用风险的识别与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第27-48页
    3.1 交通银行苏州分行贷后信用风险的识别第27-29页
        3.1.1 交通银行苏州分行贷后信用风险的表现形式第27-28页
        3.1.2 交通银行苏州分行贷后信用风险的形成因素第28页
        3.1.3 交通银行苏州分行贷后信用风险的识别方法第28-29页
    3.2 交通银行苏州分行贷后信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设计第29-42页
        3.2.1 贷后信用风险预警系统指标筛选的原则第29-30页
        3.2.2 贷后信用风险预警系统指标体系的确定第30-36页
        3.2.3 确定贷后信用风险预警指标权重的方法第36-37页
        3.2.4 贷后信用风险预警指标权重制定的具体操作过程第37-40页
        3.2.5 贷后信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第40-42页
    3.3 交通银行贷后信用风险预警综合预警指数及风险评价第42-45页
        3.3.1 定量指标的风险评价第42-43页
        3.3.2 定性指标的风险评价第43页
        3.3.3 贷后信用风险的综合预警指数第43-45页
    3.4 交通银行贷后信用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第45-48页
        3.4.1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基本原理第45页
        3.4.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第45-48页
4 交通银行苏州分行贷后信用风险预警实证研究第48-61页
    4.1 贷后信用风险预警指标参考值的确定第48-52页
        4.1.1 定量指标参考值的确定第48-51页
        4.1.2 定性指标参考值的确定第51-52页
    4.2 贷后信用风险预警指标实际值的确定第52-55页
        4.2.1 定量指标实际值的计算第52-53页
        4.2.2 定性指标实际值的评价第53-55页
    4.3 交通银行苏州分行贷后信用风险预警指数的确定第55-58页
        4.3.1 定量指标风险指数的确定第55-57页
        4.3.2 定性指标风险指数的确定第57-58页
        4.3.3 贷后信用风险综合指数的确定第58页
    4.4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应用第58-59页
    4.5 交通银行苏州分行贷后信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评估效果的比较分析第59-61页
5 交通银行苏州分行贷后信用风险预警研究的评价与展望第61-63页
    5.1 研究的主要成果第61页
    5.2 研究的不足和对进一步研究的展望与设想第61-63页
致谢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订单融资业务风险等级评定及担保服务定价研究
下一篇:莱芜市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