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集群知识网络运行机制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问题的提出 | 第14页 |
1.2 集群知识网络运行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集群知识网络运行研究的不同观点 | 第14-16页 |
1.2.2 集群知识网络运行的研究评述 | 第16-17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8-23页 |
1.4.1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8-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2 创新集群知识网络基本理论 | 第23-41页 |
2.1 创新集群理论 | 第23-29页 |
2.1.1 创新集群理论溯源 | 第23-24页 |
2.1.2 创新集群的内涵和形成 | 第24-25页 |
2.1.3 基于知识视角的创新集群研究 | 第25-26页 |
2.1.4 国外创新集群的实践及其启示 | 第26-29页 |
2.2 知识网络理论 | 第29-36页 |
2.2.1 知识与知识活动 | 第29-33页 |
2.2.2 知识链 | 第33-35页 |
2.2.3 知识网络 | 第35-36页 |
2.3 集群知识网络理论 | 第36-39页 |
2.3.1 集群知识网络的内涵、结构和构建 | 第36-37页 |
2.3.2 集群知识网络活动的机制与管理 | 第37-39页 |
2.4 上述理论的总体评价 | 第39-41页 |
3 创新集群知识网络构建及运行机制设计 | 第41-51页 |
3.1 创新集群的概念与特征界定 | 第41-43页 |
3.1.1 概念与内涵 | 第41-42页 |
3.1.2 特征 | 第42-43页 |
3.2 创新集群知识网络构建 | 第43-48页 |
3.2.1 构建目标 | 第43-44页 |
3.2.2 构建原则 | 第44页 |
3.2.3 含义与特征 | 第44-46页 |
3.2.4 系统结构 | 第46-48页 |
3.3 创新集群知识网络运行机制设计 | 第48-51页 |
4 创新集群知识网络的创新过程机制 | 第51-79页 |
4.1 创新集群知识创新 | 第51-67页 |
4.1.1 创新动力 | 第51-54页 |
4.1.2 创新模式 | 第54-56页 |
4.1.3 创新收益分配 | 第56-67页 |
4.2 创新集群知识转移 | 第67-75页 |
4.2.1 知识转移机理 | 第68-70页 |
4.2.2 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 | 第70-73页 |
4.2.3 知识转移机制 | 第73-75页 |
4.3 创新集群知识应用 | 第75-79页 |
4.3.1 含义 | 第75页 |
4.3.2 应用框架 | 第75-79页 |
5 创新集群知识网络环境系统作用机制 | 第79-97页 |
5.1 创新集群知识网络环境系统构成 | 第79-85页 |
5.1.1 环境系统主体 | 第80页 |
5.1.2 环境系统主体功能 | 第80-82页 |
5.1.3 环境要素 | 第82-85页 |
5.2 环境要素对集群知识创新过程的作用 | 第85-91页 |
5.2.1 基础设施环境 | 第85页 |
5.2.2 市场环境 | 第85-86页 |
5.2.3 社会资本环境 | 第86-88页 |
5.2.4 制度环境 | 第88-89页 |
5.2.5 创新服务环境 | 第89-90页 |
5.2.6 软件资源环境 | 第90-91页 |
5.3 创新集群知识网络环境要素的相互影响 | 第91-97页 |
5.3.1 模型构建 | 第91-94页 |
5.3.2 结果讨论 | 第94页 |
5.3.3 相关建议 | 第94-97页 |
6 创新集群知识网络治理机制 | 第97-115页 |
6.1 创新集群知识网络治理的概念界定 | 第97-98页 |
6.2 创新集群知识网络治理动因 | 第98-101页 |
6.2.1 知识资产专用性提高造成创新不协同 | 第98页 |
6.2.2 知识溢出的负外部性形成创新惰性 | 第98-99页 |
6.2.3 社会资本刚性的形成使集群失去创新活力 | 第99-100页 |
6.2.4“政策租”效应影响集群企业创新动机 | 第100页 |
6.2.5 核心技术知识供给不足造成创新动力疲软 | 第100-101页 |
6.3 创新集群知识网络治理机制框架 | 第101-108页 |
6.3.1 治理目标、主体和结构 | 第101-103页 |
6.3.2 治理机制内容 | 第103-108页 |
6.4 创新集群知识网络治理绩效评价 | 第108-115页 |
6.4.1 治理绩效评价的含义和原则 | 第108-109页 |
6.4.2 治理绩效评价的指标设定 | 第109-110页 |
6.4.3 治理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 第110-115页 |
7 案例分析:以“宝鸡·中国钛谷”集群为例 | 第115-131页 |
7.1“宝鸡·中国钛谷”集群发展概况 | 第115-117页 |
7.1.1 集群空间分布 | 第115页 |
7.1.2 集群企业组成 | 第115-117页 |
7.1.3 集群品牌建设 | 第117页 |
7.2“宝鸡·中国钛谷”集群知识网络构建 | 第117-118页 |
7.3“宝鸡·中国钛谷”集群知识网络运行机制 | 第118-128页 |
7.3.1 集群知识网络创新机制 | 第118-120页 |
7.3.2 集群知识网络环境作用机制 | 第120-124页 |
7.3.3 集群知识网络治理机制 | 第124-128页 |
7.4 案例分析总结 | 第128-131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31-133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131-132页 |
8.2 创新之处 | 第132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132-133页 |
致谢 | 第133-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47-149页 |
附录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