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1.2 应变测量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8-12页 |
1.2.1 电阻应变片 | 第8-9页 |
1.2.2 光纤应变传感器 | 第9-12页 |
1.2.3 存在的问题 | 第12页 |
1.3 高温下材料黑体辐射特征 | 第12-13页 |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3-14页 |
2 基于黑体光源的光纤法珀应变测量方案与原理 | 第14-22页 |
2.1 系统方案 | 第14-15页 |
2.2 理论分析 | 第15-19页 |
2.2.1 黑体辐射发光特性分析 | 第15-16页 |
2.2.2 低反射率法珀透射信号分析 | 第16-18页 |
2.2.3 系统信号分析 | 第18-19页 |
2.3 光纤法珀传感器应变传感原理 | 第19-2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3 黑体光源的设计与分析 | 第22-38页 |
3.1 黑体光源主要形式 | 第22-24页 |
3.1.1 自由空间黑体辐射场 | 第22-23页 |
3.1.2 涂覆式黑体辐射光源 | 第23页 |
3.1.3 套管式黑体辐射光源 | 第23-24页 |
3.2 黑体辐射光耦合入光纤分析 | 第24-29页 |
3.2.1 光纤数值孔径角理论 | 第24-25页 |
3.2.2 朗伯发光体发光体距离平方反比定律 | 第25-27页 |
3.2.3 理论建模分析 | 第27-29页 |
3.3 黑体辐射光源及光耦合效率实验 | 第29-37页 |
3.3.1 不同材料黑体光源辐射强度实验 | 第29-32页 |
3.3.2 涂覆式与套管式黑体光源辐射强度对比实验 | 第32-33页 |
3.3.3 黑体辐射光耦合入光纤强度验证 | 第33-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信号解调研究 | 第38-54页 |
4.1 解调方法的选择分析 | 第38-40页 |
4.1.1 主要解调方法 | 第38-40页 |
4.1.2 解调方法筛选 | 第40页 |
4.2 基于黑体光源的光纤法珀传感器信号相关解调法 | 第40-42页 |
4.3 信号解调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53页 |
4.3.1 光谱仪波段的影响 | 第42-46页 |
4.3.2 温度的影响 | 第46-48页 |
4.3.3 腔长的影响 | 第48-50页 |
4.3.4 端面倾斜的影响 | 第50-52页 |
4.3.5 其他因素的影响 | 第52-53页 |
4.4 信号及解调精度的优化措施 | 第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5 应变测量实验及分析 | 第54-72页 |
5.1 实验系统的设计及搭建 | 第54-62页 |
5.1.1 传感器系统 | 第54-59页 |
5.1.2 加温装置 | 第59-60页 |
5.1.3 拉力装置 | 第60-62页 |
5.2 应变测量实验 | 第62-64页 |
5.2.1 实验原理 | 第62-63页 |
5.2.2 实验方案 | 第63-64页 |
5.2.3 实验步骤 | 第64页 |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4-69页 |
5.3.1 实验结果 | 第64-67页 |
5.3.2 结果分析 | 第67-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2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总结 | 第72页 |
6.2 展望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附录 | 第80页 |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0页 |
B.授权或受理的发明专利 | 第80页 |
C.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