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开采论文--煤矿开采论文--地下开采方法论文

急倾斜薄煤层上行开采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7页
1 绪论第11-21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第13-19页
        1.2.1 急倾斜煤层开采研究情况第13-15页
        1.2.2 上行开采研究情况第15-19页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9-21页
        1.3.1 研究内容、方法第19-20页
        1.3.2 技术路线第20-21页
2 地质概况与生产技术条件第21-27页
    2.1 研究煤层概况第21-23页
    2.2 地质构造第23-24页
    2.3 水文地质第24页
    2.4 生产技术条件第24-27页
        2.4.1 急倾斜煤层的开采方法第24-26页
        2.4.2 采煤方法对岩层破坏的影响第26-27页
3 上行开采覆岩破坏规律及可行性定性分析第27-39页
    3.1 近水平、缓倾斜煤层开采覆岩破坏分带特征第27-28页
    3.2 急倾斜煤层开采覆岩破坏分带特征第28-30页
    3.3 急倾斜煤层开采顶板岩层的变形破坏特征第30-36页
        3.3.1 建立顶板岩层力学模型第30-32页
        3.3.2 顶板岩层弯曲变形的计算第32-36页
        3.3.3 顶板岩层跨距的计算第36页
    3.4 本章小结第36-39页
4 急倾斜煤层上行开采对上煤层的影响第39-51页
    4.1 覆岩破坏与围岩平衡第39-40页
    4.2 采动影响的时空关系第40-42页
    4.3 7 号煤层上行开采可行性分析第42-44页
    4.4 急倾斜煤层开采顶板移动分析第44-48页
        4.4.1 急倾斜煤层开采上覆岩层移动规律第44页
        4.4.2 顶板岩层移动理论模型第44-48页
    4.5 本章小结第48-51页
5 急倾斜煤层上行开采数值模拟第51-79页
    5.1 FLAC~(3D)简介第51页
    5.2 模型建立第51-54页
        5.2.1 模型尺寸第51-52页
        5.2.2 边界条件第52-54页
        5.2.3 计算参数第54页
    5.3 模拟结果分析第54-73页
        5.3.1 煤层倾斜方向顶板采动特征第55-64页
        5.3.2 煤层走向方向顶板采动特征第64-72页
        5.3.3 测线结果分析第72-73页
    5.4 模拟结果总结第73-78页
        5.4.1 上行开采对上煤层的影响范围第74-78页
    5.5 本章小结第78-79页
6 相似材料模拟试验第79-95页
    6.1 相似理论及研究内容第79-81页
        6.1.1 相似概念第79页
        6.1.2 基本原理第79-81页
        6.1.3 研究内容第81页
    6.2 相似材料模型设计第81-83页
        6.2.1 模型设计第81页
        6.2.2 相似比确定第81-82页
        6.2.3 试验相似材料配比及其用量第82-83页
    6.3 进行相似材料模型实验第83-87页
        6.3.1 模型制作第83-84页
        6.3.2 模型测点布置及观测方法第84-85页
        6.3.3 进行试验第85-87页
    6.4 相似材料模型实验结果分析第87-93页
        6.4.1 急倾斜煤层开采上覆岩层形态第87-91页
        6.4.2 测点结果分析第91-93页
    6.5 本章小结第93-95页
7 结论及展望第95-99页
    7.1 综合对比分析 7第95-96页
    7.2 主要结论第96-97页
    7.3 建议展望第97-99页
致谢第99-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5页
附录第105页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锚杆(索)—泡沫铝联合支护冲击地压巷道机理研究
下一篇:赣昌砂石公司信息化建设中的组织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