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倾斜薄煤层上行开采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 | 第13-19页 |
1.2.1 急倾斜煤层开采研究情况 | 第13-15页 |
1.2.2 上行开采研究情况 | 第15-19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3.1 研究内容、方法 | 第19-2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地质概况与生产技术条件 | 第21-27页 |
2.1 研究煤层概况 | 第21-23页 |
2.2 地质构造 | 第23-24页 |
2.3 水文地质 | 第24页 |
2.4 生产技术条件 | 第24-27页 |
2.4.1 急倾斜煤层的开采方法 | 第24-26页 |
2.4.2 采煤方法对岩层破坏的影响 | 第26-27页 |
3 上行开采覆岩破坏规律及可行性定性分析 | 第27-39页 |
3.1 近水平、缓倾斜煤层开采覆岩破坏分带特征 | 第27-28页 |
3.2 急倾斜煤层开采覆岩破坏分带特征 | 第28-30页 |
3.3 急倾斜煤层开采顶板岩层的变形破坏特征 | 第30-36页 |
3.3.1 建立顶板岩层力学模型 | 第30-32页 |
3.3.2 顶板岩层弯曲变形的计算 | 第32-36页 |
3.3.3 顶板岩层跨距的计算 | 第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9页 |
4 急倾斜煤层上行开采对上煤层的影响 | 第39-51页 |
4.1 覆岩破坏与围岩平衡 | 第39-40页 |
4.2 采动影响的时空关系 | 第40-42页 |
4.3 7 号煤层上行开采可行性分析 | 第42-44页 |
4.4 急倾斜煤层开采顶板移动分析 | 第44-48页 |
4.4.1 急倾斜煤层开采上覆岩层移动规律 | 第44页 |
4.4.2 顶板岩层移动理论模型 | 第44-4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8-51页 |
5 急倾斜煤层上行开采数值模拟 | 第51-79页 |
5.1 FLAC~(3D)简介 | 第51页 |
5.2 模型建立 | 第51-54页 |
5.2.1 模型尺寸 | 第51-52页 |
5.2.2 边界条件 | 第52-54页 |
5.2.3 计算参数 | 第54页 |
5.3 模拟结果分析 | 第54-73页 |
5.3.1 煤层倾斜方向顶板采动特征 | 第55-64页 |
5.3.2 煤层走向方向顶板采动特征 | 第64-72页 |
5.3.3 测线结果分析 | 第72-73页 |
5.4 模拟结果总结 | 第73-78页 |
5.4.1 上行开采对上煤层的影响范围 | 第74-7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6 相似材料模拟试验 | 第79-95页 |
6.1 相似理论及研究内容 | 第79-81页 |
6.1.1 相似概念 | 第79页 |
6.1.2 基本原理 | 第79-81页 |
6.1.3 研究内容 | 第81页 |
6.2 相似材料模型设计 | 第81-83页 |
6.2.1 模型设计 | 第81页 |
6.2.2 相似比确定 | 第81-82页 |
6.2.3 试验相似材料配比及其用量 | 第82-83页 |
6.3 进行相似材料模型实验 | 第83-87页 |
6.3.1 模型制作 | 第83-84页 |
6.3.2 模型测点布置及观测方法 | 第84-85页 |
6.3.3 进行试验 | 第85-87页 |
6.4 相似材料模型实验结果分析 | 第87-93页 |
6.4.1 急倾斜煤层开采上覆岩层形态 | 第87-91页 |
6.4.2 测点结果分析 | 第91-9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7 结论及展望 | 第95-99页 |
7.1 综合对比分析 7 | 第95-96页 |
7.2 主要结论 | 第96-97页 |
7.3 建议展望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5页 |
附录 | 第105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