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3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 冲击地压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2.1 冲击地压概述 | 第11-12页 |
1.2.2 冲击地压机理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冲击地压实验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4 冲击地压巷道支护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 冲击地压巷道支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8-19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2 锚杆(索)-泡沫铝支护模型及防冲理论研究 | 第23-43页 |
2.1 锚杆(索)-泡沫铝防冲支护理念 | 第23页 |
2.2 锚杆(索)-泡沫铝支护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23-27页 |
2.2.1 锚杆(索)-泡沫铝支护结构组成 | 第23-25页 |
2.2.2 锚杆(索)-泡沫铝支护结构的工作原理 | 第25-27页 |
2.2.3 锚杆(索)-泡沫铝支护结构的技术特点 | 第27页 |
2.3 锚杆(索)-泡沫铝支护冲击地压巷道理论分析 | 第27-41页 |
2.3.1 锚杆(索)-泡沫铝支护结构静力学分析 | 第27-31页 |
2.3.2 锚杆(索)-泡沫铝支护结构动力学分析 | 第31-37页 |
2.3.3 锚杆(索)-泡沫铝支护结构能量耗散机理 | 第37-4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3 锚杆(索)-泡沫铝联合支护锚固体的试验研究 | 第43-61页 |
3.1 试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 第43-44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43-44页 |
3.1.2 试验仪器设备 | 第44页 |
3.2 试件的制作工艺流程 | 第44-46页 |
3.3 试验内容 | 第46-49页 |
3.3.1 试验方案 | 第46-47页 |
3.3.2 试验研究内容 | 第47页 |
3.3.3 试验过程 | 第47-49页 |
3.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9-58页 |
3.4.1 试验结果 | 第49-50页 |
3.4.2 锚杆数目、泡沫铝厚度与锚固体力学参数关系 | 第50-53页 |
3.4.3 锚杆数目、泡沫铝厚度与锚固体能量耗散关系 | 第53-56页 |
3.4.4 锚杆数目、泡沫铝厚度与锚固体冲击倾向性关系 | 第56-5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8-61页 |
4 FLAC3D数值模拟分析 | 第61-73页 |
4.1 软件简介 | 第61-62页 |
4.2 数值计算模型 | 第62-67页 |
4.2.1 模拟方案 | 第62-63页 |
4.2.2 模拟参数 | 第63-65页 |
4.2.3 边界条件 | 第65-66页 |
4.2.4 监测点的布置 | 第66-67页 |
4.3 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7-72页 |
4.3.1 裸巷动静力学破坏过程对比分析 | 第67-68页 |
4.3.2 锚杆(索)支护与防冲支护巷道静力破坏研究 | 第68-70页 |
4.3.3 锚杆(索)支护与防冲支护巷道动力破坏研究 | 第70-7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5 主要结论及展望 | 第73-75页 |
5.1 结论 | 第73-74页 |
5.2 展望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附录 | 第83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页 |
B 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