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远场地震动作用下考虑碰撞的曲线连续梁桥抗震性能分析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桥梁的地震损伤 | 第10-13页 |
1.2.1 上部结构损伤 | 第11-12页 |
1.2.2 支座处损伤 | 第12页 |
1.2.3 下部结构损伤 | 第12-13页 |
1.3 曲线桥受力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 近远场地震下桥梁抗震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5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2 曲线桥碰撞模拟方法选取 | 第19-41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桥梁碰撞分析方法 | 第19-31页 |
2.2.1 有限元力学法 | 第20-26页 |
2.2.2 接触单元法 | 第26-31页 |
2.3 碰撞分析方法对比与选取 | 第31-37页 |
2.3.1 模型创建与参数计算 | 第32-33页 |
2.3.2 结果分析与方法选定 | 第33-37页 |
2.4 考虑碰撞的动力分析方法 | 第37-39页 |
2.4.1 引入碰撞约束的动力方程 | 第37-38页 |
2.4.2 罚函数递推迭代求解步骤 | 第38-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3 近远场地震动 | 第41-61页 |
3.1 引言 | 第41页 |
3.2 近场地震划分方法 | 第41-42页 |
3.3 近场地震动特性 | 第42-43页 |
3.3.1 方向性效应 | 第42-43页 |
3.3.2 速度脉冲效应 | 第43页 |
3.3.3 竖向加速度效应 | 第43页 |
3.4 地震动数据选取与处理 | 第43-53页 |
3.4.1 所选地震动来源 | 第43-44页 |
3.4.2 依据断层距初筛地震动 | 第44-45页 |
3.4.3 识别含有速度脉冲的近场地震动 | 第45-53页 |
3.4.4 选用的近远场地震动 | 第53页 |
3.5 地震动加速度与反应谱分析 | 第53-59页 |
3.5.1 近远场地震动加速度 | 第53-56页 |
3.5.2 近远场地震反应谱 | 第56-5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4 曲线桥有限元模型 | 第61-85页 |
4.1 引言 | 第61页 |
4.2 工程实例概况 | 第61-65页 |
4.3 本构模型 | 第65-76页 |
4.3.1 混凝土本构模型 | 第65-71页 |
4.3.2 钢筋本构模型 | 第71-72页 |
4.3.3 铅芯橡胶支座模型 | 第72-76页 |
4.4 接触碰撞模拟 | 第76-80页 |
4.5 结构阻尼 | 第80-81页 |
4.6 振型分析 | 第81-85页 |
5 曲线桥在近远场地震下的地震反应分析 | 第85-109页 |
5.1 引言 | 第85页 |
5.2 地震动输入 | 第85-86页 |
5.3 桥梁损伤破坏指标 | 第86-89页 |
5.4 近远场地震反应及损伤评估分析 | 第89-106页 |
5.4.1 落梁的风险 | 第89-91页 |
5.4.2 伸缩缝处的径向位移 | 第91-93页 |
5.4.3 伸缩缝处的切向位移 | 第93-94页 |
5.4.4 伸缩缝处的残余竖向位移 | 第94-95页 |
5.4.5 伸缩缝处碰撞力与碰撞次数 | 第95-98页 |
5.4.6 伸缩缝处碰撞应力 | 第98-101页 |
5.4.7 伸缩缝处混凝土损伤 | 第101-106页 |
5.4.8 墩顶位移与倾斜率 | 第10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6-10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9-111页 |
6.1 结论 | 第109-110页 |
6.2 展望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