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前言 | 第13-23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3-16页 |
1.1.1 体育现象的思考 | 第13-14页 |
1.1.2 体育本源的追问 | 第14-16页 |
1.1.3 问题提出 | 第16页 |
1.2 研究价值 | 第16-18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7-18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8页 |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 第18-20页 |
1.4 本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第20-23页 |
1.4.1 本研究的难点 | 第20-22页 |
1.4.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22-2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3-51页 |
2.1 国内外学者体育价值观念的观点梳理 | 第23-34页 |
2.1.1 对中外学者体育手段论观点的梳理 | 第23-26页 |
2.1.2 对中外学者体育目的论观点的梳理 | 第26-30页 |
2.1.3 对中外关于体育手段性与目的性关系的梳理 | 第30-34页 |
2.2 关键词的梳理与理论基础 | 第34-51页 |
2.2.1 关键词的梳理 | 第34-38页 |
2.2.2 理论基础 | 第38-51页 |
3 研究方法 | 第51-56页 |
3.1 文献资料法 | 第51-52页 |
3.2 文本阐释法 | 第52-53页 |
3.3 历史分析法 | 第53页 |
3.4 个案扩展法(“延伸个案方法”) | 第53-54页 |
3.5 专家访谈法 | 第54-56页 |
4 分析与讨论 | 第56-172页 |
4.1 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价值变迁的观念史证 | 第57-134页 |
4.1.1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新中国体育制度的初步建立及体育工具属性的凸显期 | 第58-79页 |
4.1.2 改革开放至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1979-2008)—竞技体育飞速发展与体育价值的多元化拓展 | 第79-110页 |
4.1.3 2008年至今—北京奥运会后体育目的论彰显的游戏本体回归 | 第110-132页 |
4.1.4 本章小结 | 第132-134页 |
4.2 体育目的论转向的游戏论阐释 | 第134-157页 |
4.2.1 体育词源的考察 | 第135-137页 |
4.2.2 现代体育的固有游戏特征阐释 | 第137-155页 |
4.2.3 本章小结 | 第155-157页 |
4.3 对我国体育未来发展的展望 | 第157-172页 |
4.3.1 后工业社会中无处不在的运动多样性 | 第158-160页 |
4.3.2 体育参与中社会等级观念的逐渐消退 | 第160-162页 |
4.3.3 体育本源中游戏、娱乐精神的强调 | 第162-165页 |
4.3.4 清晰严谨的公平竞争逻辑 | 第165-167页 |
4.3.5 业余原则为基点的职业精神强调 | 第167-172页 |
5 结论 | 第172-174页 |
6 后记 | 第174-178页 |
6.1 讨论:如何才能提升大众在日常生活中对体育本体属性的认知? | 第174-176页 |
6.2 不足 | 第176-178页 |
致谢 | 第178-180页 |
参考文献 | 第180-192页 |
附录 | 第192-195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