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萨满教“降神修法”仪式研究--基于乌兰巴托市的田野调查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20页 |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7-10页 |
1.1.1 研究缘起 | 第7-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1.2.1 人类学的萨满教研究 | 第10-12页 |
1.2.2 聚焦蒙古地区的萨满教研究 | 第12-15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论文资料来源及萨满教信仰相关的术语 | 第16-20页 |
第二章 传统与现代交织的都城:乌兰巴托 | 第20-34页 |
2.1 蒙古国概况 | 第20-22页 |
2.2 田野地——乌兰巴托市 | 第22-26页 |
2.2.1 历史沿革 | 第23-24页 |
2.2.2 从游牧业到工业、旅游业的兴起 | 第24-25页 |
2.2.3 居住空间与生活方式的变革 | 第25-26页 |
2.3 宗教文化氛围 | 第26-34页 |
2.3.1 各类宗教派别、团体的发展现状 | 第26-28页 |
2.3.2 以萨满教为基础的宗教格局 | 第28-30页 |
2.3.3 传统与新兴宗教之争 | 第30-32页 |
2.3.4 萨满教的当代复兴 | 第32-34页 |
第三章 萨满教仪式中的信仰世界 | 第34-46页 |
3.1 蒙古萨满教的发展历程 | 第34-35页 |
3.2 萨满教世界观 | 第35-40页 |
3.2.1 三界宇宙观 | 第35-37页 |
3.2.2 自然观:万物有灵 | 第37-38页 |
3.2.3 灵、鬼、祖先 | 第38-40页 |
3.3 萨满及萨满组织 | 第40-46页 |
3.3.1 萨满——博的类型 | 第40-42页 |
3.3.2 萨满养成 | 第42-44页 |
3.3.3 基于“灶”的萨满组织 | 第44-46页 |
第四章 蒙古萨满教“降神修法”仪式的田野调查 | 第46-64页 |
4.1 走近萨满 | 第46-53页 |
4.1.1 萨满的日常生活 | 第46-48页 |
4.1.2 萨满服饰、器具及其象征意涵 | 第48-51页 |
4.1.3“痛”之初体验 | 第51-53页 |
4.2“降神修法”仪式的双重内涵及多元类型 | 第53-58页 |
4.2.1 萨满与翁滚的双向晋升 | 第53-54页 |
4.2.2 腾格里及敖包的祭祀与祈福 | 第54-56页 |
4.2.3 萨满的治疗仪式 | 第56-58页 |
4.3 降神修法仪式的过程 | 第58-64页 |
4.3.1 缔造仪式空间 | 第58-59页 |
4.3.2 进入神圣时空:萨满娱神及翁滚附体 | 第59-61页 |
4.3.3 仪式过程中的人神交互 | 第61-62页 |
4.3.4 回归现实:送神仪式 | 第62-64页 |
第五章“降神修法”仪式象征分析 | 第64-78页 |
5.1 仪式主体角色的个人诉求 | 第64-68页 |
5.1.1 萨满的通过仪式 | 第64-65页 |
5.1.2 来访者心理安慰 | 第65-66页 |
5.1.3 翁滚倡导的行为规范 | 第66-68页 |
5.2 仪式中民族凝聚力的象征体现 | 第68-72页 |
5.2.1 英雄祖先信仰下的民族观 | 第68-70页 |
5.2.2 祭火仪式中的国家符号 | 第70-71页 |
5.2.3 腾格里象征与凝聚蔚蓝“蒙古心” | 第71-72页 |
5.3 互惠性修法理念下的人际交往 | 第72-78页 |
5.3.1 萨满与其族人的关系 | 第72-73页 |
5.3.2 成为翁滚“子孙”的来访者 | 第73-75页 |
5.3.3 互惠性修法理念与“礼尚往来”的社会 | 第75-78页 |
结语 | 第78-80页 |
附录 | 第80-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