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7-15页 |
(一) 选题的由来 | 第7-8页 |
(二) 研究的现状及启示 | 第8-12页 |
(三) 研究的方法 | 第12-13页 |
(四) 创新点与难点 | 第13-14页 |
(五) 论文的结构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的理论基础 | 第15-22页 |
一、恐怖主义理论简述 | 第15-17页 |
(一) 关于恐怖主义的定义 | 第15页 |
(二) 关于恐怖主义的类型 | 第15-16页 |
(三) 关于恐怖主义的历史和未来发展 | 第16-17页 |
二、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的概念界定 | 第17-22页 |
(一) 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词语表述 | 第17-18页 |
(二) 国外关于“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概念的研究 | 第18-20页 |
(三) 联合国关于“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概念的定义 | 第20页 |
(四) “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的概念启示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两次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的流动状况 | 第22-32页 |
一、两次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规模性流动的摘选依据 | 第22-23页 |
二、第一次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规模性流动状况 | 第23-26页 |
(一) 阿富汗战争与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的聚集 | 第23-24页 |
(二) 阿富汗战争结束后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的流向 | 第24-26页 |
三、第二次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规模性流动状况 | 第26-30页 |
(一) 叙利亚危机以来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的聚集 | 第26-28页 |
(二) 当前中东地区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的动向 | 第28-30页 |
四、两次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流动情况的总结 | 第30-32页 |
(一) 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的来源地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 第30-31页 |
(二) 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的流动目的地呈现多样化趋势 | 第31-32页 |
第三章 西方籍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流动的动因分析 | 第32-47页 |
一、西方籍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的现状 | 第32-35页 |
二、在原籍国和地区受到的推力:导致激进化 | 第35-40页 |
(一) 社会经济边缘化导致个人心理变化 | 第35-37页 |
(二) 原籍国国家角色失位导致社会治理困境 | 第37-38页 |
(三) 个人身份的危机:寻求构建自我身份和实现自我救赎 | 第38-40页 |
三、来自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拉力:从激进化转向恐怖化 | 第40-47页 |
(一) 伊斯兰国发展历史简述 | 第40-41页 |
(二) 意识形态认同:对“圣战”理念的认同 | 第41-42页 |
(三) 伊斯兰复兴视角:“哈里发”国家之梦 | 第42-43页 |
(四) 英雄主义和冒险精神:改变个人形象 | 第43-45页 |
(五) 恐怖组织的招募和宣传 | 第45-47页 |
第四章 西方籍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回流分析 | 第47-54页 |
一、西方籍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回流的现状 | 第47-48页 |
二、西方籍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回流的原因 | 第48-50页 |
(一) 个人追求: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理想破灭 | 第48-49页 |
(二) 恐怖组织的策略转变:斗争目标转向原籍国 | 第49-50页 |
三、西方籍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回流的威胁 | 第50-54页 |
第五章 针对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流动的对策分析 | 第54-66页 |
一、针对西方籍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流动的对策 | 第54-60页 |
(一) 针对其出发前的对策:介入其激进化过程 | 第54-55页 |
(二) 针对其出发后的对策:拦截其流动 | 第55-57页 |
(三) 针对其回流的对策:“软”、“硬”兼施 | 第57-59页 |
(四) 西方国家的反恐对策给我国的启示 | 第59-60页 |
二、我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流动的相关状况及对策分析 | 第60-66页 |
(一) 我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的现状 | 第60-62页 |
(二) 我国的反恐对策分析:以社会性建设为视角 | 第62-66页 |
结语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