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0-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 1.2.1 GBAS系统国外发展概况 | 第12-13页 |
| 1.2.2 GBAS国内发展概况 | 第13-14页 |
|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 第2章 基于GNSS的地基增强系统理论基础 | 第15-23页 |
| 2.1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概述 | 第15-18页 |
| 2.1.1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 第15-17页 |
| 2.1.2 北斗星座组成 | 第17-18页 |
| 2.2 增强系统分类及其简介 | 第18-21页 |
| 2.2.1 机载增强系统(ABAS) | 第19页 |
| 2.2.2 星基增强系统(SBAS) | 第19页 |
| 2.2.3 地基增强系统(GBAS) | 第19-21页 |
| 2.3 地基增强系统基本原理 | 第21-22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3章 系统结构与技术 | 第23-28页 |
| 3.1 GBAS系统组成 | 第23-26页 |
| 3.1.1 地面子系统 | 第24页 |
| 3.1.2 机载子系统 | 第24-25页 |
| 3.1.3 导航接收机性能参数 | 第25-26页 |
| 3.2 地基增强系统完好性监测 | 第26-27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4章 地基增强系统相关算法与仿真 | 第28-46页 |
| 4.1 单频载波相位模型 | 第28-29页 |
| 4.2 地基伪卫星增强技术 | 第29-30页 |
| 4.2.1 伪卫星系统概述 | 第29页 |
| 4.2.2 北斗/伪卫星协同定位原理 | 第29-30页 |
| 4.3 伪卫星辅助的GBAS性能分析 | 第30-32页 |
| 4.3.1 精度因子 | 第30-31页 |
| 4.3.2 伪卫星对精度因子改善算法分析 | 第31-32页 |
| 4.4 GBAS差分校正模型 | 第32-34页 |
| 4.4.1 GBAS差分技术 | 第32页 |
| 4.4.2 自适应Kalman滤波算法 | 第32-33页 |
| 4.4.3 单频准RTK校正算法 | 第33-34页 |
| 4.5 系统误差分析 | 第34-37页 |
| 4.5.1 地面接收机误差 | 第34-35页 |
| 4.5.2 GBAS系统电离层误差 | 第35页 |
| 4.5.3 GBAS系统对流层误差分析 | 第35-37页 |
| 4.6 BDS/GPS/GLONASS三系统组合GBAS性能评估 | 第37-44页 |
| 4.6.1 BDS/GPS/GLONASS组合RTK解算 | 第37-38页 |
| 4.6.2 多参考一致性监测算法 | 第38-41页 |
| 4.6.3 GBAS保护级计算 | 第41-44页 |
| 4.7 本章小节 | 第44-46页 |
| 第5章 算法仿真与分析 | 第46-59页 |
| 5.1 仿真数据来源 | 第46页 |
| 5.2 基于GNSS的地基增强系统 | 第46-54页 |
| 5.2.1 GBAS定位精度分析 | 第46-51页 |
| 5.2.2 BDS/GPS/GLONASS三系统组合性能仿真分析 | 第51-54页 |
| 5.3 地基伪卫星技术 | 第54-57页 |
| 5.3.1 精度因子分析 | 第54-55页 |
| 5.3.2 伪卫星辅助下的B值分析 | 第55-56页 |
| 5.3.3 伪卫星辅助下的VPL分析 | 第56-57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 结论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 第64页 |